正文 後記(1 / 1)

人們對於危機治理的持續關注,是基於對社會和諧的強烈認同而展開的。一個社會要和諧,克服與規避危機就成為政策與製度安排的必然選擇,實際上和諧社會的建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維護與實現人民的利益和價值,實現社會保障,克服和消除各種不和諧因素和危機的過程。這個課題屬於國家“十一五”重點資助出版的項目,是在高新民教授的領銜和幫助下展開的。高老師的率直、博學和深刻的思想支撐的寬廣平台,讓我有機會繼續深入既有的探討。我還要感謝盧先福教授、王長江教授、戴焰軍教授、張誌明教授,感謝張榮臣教授、李明教授、張希賢教授、陳凱龍副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吳潛濤教授一直以來對我的關心和扶掖,他們使得靜處北京的我能夠把身心貼在問題的研討上。對於一個學人而言,這應該是最大的快樂了。

這本著作是我攻讀博士學位其間所作研究的延續,一直以來篳路藍縷苦思冥想的大量粗淺的想法遂有了繼續展開的機會。由此,我必須再次感謝我的導師邱柏生教授,邱老師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指導著我的研究,我們依然會經常在電話裏就一個問題討論很久。感謝肖巍教授、秦紹德教授、桑玉成教授、杜豔華教授、徐宗良教授,感謝林尚立教授和陳明明教授,他們當年和此後對我這段朽木的辛勤雕琢,使得愚鈍的我在離開複旦之後,精神上始終有著一根支持我在崎嶇山路攀登的拐杖。

中央黨校黨建部嚴謹的學術氛圍和濃厚的研究氣息讓我受益匪淺,部裏老師對於年輕學人的寬容和扶掖更加讓我感動。我要感謝部裏和教研室的每一位老師和同事,他們為我的論文提出了很多有見地的意見。感謝我的各位好友,他們為我提供了很多幫助。當然,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和錯誤,在此誠懇希望讀者和專家學者不吝指正。

最後依然要感謝我的父母,感謝我的親人們。來到北京兩年多了,我的母親至今沒有機會來北京看看,這是作為兒子的不孝。勤勞樸實的他們讓我的內心永遠都銘記自己作為農民後代的愛與憂愁。

蔡誌強

2007年7月23日於北京大有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