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在山東靠近河北交界處的一個鄉村,一座看起來已很殘破的農家大屋內,十餘個八九歲的小孩整齊的坐在一排小凳子上看著前方的板書念讀三字經,一個已白發蒼蒼的老者站在板書旁監督著孩子們學習。在屋外,一個同樣也滿頭白發的老婦人在洗衣服。時值清末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此時外麵革命黨人起義如火如荼,但在這封閉的鄉村地帶,依舊是一番與世隔絕的景象。
這個教書的老者姓吳名雍,是本地的一個老村民,在院裏幹活的老婦人是他的老伴。吳雍在年輕時也讀過幾年書並參加過鄉試,怎奈沒有通過,現在他年紀大了已幹不動農活,便在家開了個小私塾,教附近鄰裏家的一些小孩讀書識字以補貼些家用。
“外公外婆!”突然一個清脆的叫聲傳來,吳雍老伴轉頭望去,一個四五歲、長得白淨俏麗的小女孩向她歡快的跑來,後麵跟著一個衣著破舊的中年婦女。原來是吳雍老兩口的獨女吳菊帶著她的小女兒羅蘭回娘家探親來了。
“嘿!蘭兒來啦。快讓外婆抱抱!”吳雍老伴趕緊擦了下手,疼愛的抱起外孫女。這時屋內吳雍也聽到了外孫女的聲音,便對自己的學生道:“好了孩子們,今天我們先學到這裏,你們回家吧,明天再來。”於是孩子們道了聲“先生再見”,離開了。
吳雍老伴哄著外孫女玩著。吳雍把女兒引進屋內,他見少女時美麗端莊的女兒現在已麵容憔悴、眼神失色,頭上更是長了不少白發,心裏萬分心疼,道:“菊子,家裏還好嗎?”
吳菊淒苦的搖搖頭:“我這輩子是沒什麼指望了,我現在隻希望我的孩子將來能過得好好的,我就心滿意足了。”
吳雍老伴見丈夫和女兒傷感,試著想說些開心的事,對著外孫女道:“菊子,你看蘭兒,她長得跟你小時候一個樣,長大一定也是個美人坯子。”
吳菊卻搖頭苦歎道:“像我有什麼好,我可不希望蘭兒將來和我一樣命苦。”
吳雍難過道:“唉!菊子,都怪爸爸不好。我當初真不該輕率地答應羅家的求親。”
原來,吳菊年輕時曾是當地有名的美女,當時鄰村有一家姓羅的富戶,羅家有一個獨子叫羅根,羅根父母慕名吳菊的美貌,上吳家來求親。吳雍夫婦見羅家家底殷實,有好幾畝良田房產,認為女兒嫁到吳家後定會有好日子過的,便同意了親事。不想這個羅根竟是個不務正業的敗家子,他婚後不久即染上了賭博的惡習,且很快沉溺在裏麵不可自拔,才幾年光景,就把家業輸了個精光,活活氣死了自己的父母,可他依舊死性不改,繼續在外借債賭博,甚至還借高利貸,從此吳菊一直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
吳菊道:“爸,這怎能怪你?當時誰也不知道羅根竟會是這樣的人。隻能怪我自己命苦。爸、媽,今天我來是有事想求你們幫忙的。現在我家裏已斷糧多時了,這兩天都在吃野菜充饑。”她心疼的看看女兒道:“我苦點沒什麼,可蘭兒正是在長身體的時候,她可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啊!爸、媽,我知道你們這裏的光景也不好,可我實在是沒辦法了,隻能來求你們幫我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