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為之奈何?(1 / 3)

邊關,泛指兩國的邊境關隘所在,而此時,則成了衛城魯城的所在。

三年的仗沒有白打,涼國近十年的準備也不是空話,從一開始打得太康措手不及,到後來的屢有奇謀,邊關的局勢雖然時好時壞,有一點卻是可以確定的,就是太康的邊域再也沒有推到衛城和魯城之前,小半個西州一直都攥在了涼國的手中。

朝中雖然說了要議和,卻是秘密的,隻是遣了來使悄悄告訴了在西州的大將,也就是周俊毅將軍,還有一個莫語小將軍。

衛城的失守和再次奪回衛城被當作了一個誘敵之計上報軍功,周純早就忘記了這個當年的替身皇帝,見了軍功以後認為這是一個可以牽製周俊毅的好人選,可以培養成自己的親信,便給了個“將軍”的任命,隻是大家叫成了習慣,所以總是用“周將軍”來叫周俊毅,用“小將軍”來叫莫語。

周俊毅是純然把莫語當作了弟弟來喜歡,所以沒有覺得不高興,反而為之欣喜,自己二十歲才被封為將軍,而他不過十九歲就成了將軍,還真是後生可畏。

至於莫語,更是沒有爭奪兵權的意思,他對那個皇帝談不上厭惡惱恨,卻也沒有什麼好感,若是一定要排一個親疏遠近,子瑜自然是第一位,第二位的則是教導過他的蘇木青,第三便是救了他的周五,周俊毅可以排在第四,至於那個皇帝周純,恐怕要排完了虎踞軍才輪得到他。

遠在昭義的周純自然不知道這些,還自以為得計地給了莫語一份密令,言辭十分考究,含義卻不過一個,讓他掣肘周俊毅罷了。

議和這種賣力不討好的事情自然不會讓自己的親信上前丟人,周純直接給了周俊毅一道聖旨,讓他協助子瑜辦好議和這件大事,還要注意保密,不要引起局勢動亂,對外統一說暫時休戰,欺騙一下那些好鬥的書生意氣,也保全了太康的麵子。

至於能夠瞞多久,倒不在周純的考慮之中,他需要騰出人手來收拾作亂的城主,尤其是那個秋城主,對方已經儼然有了******的意思,網羅了一批才子學士為之賣命,文鬥尚且有程知秋對戰鄭有誌,武鬥,就要看大軍什麼時候能夠班師回朝了。

議和的地點設在了衛城前麵,早在一個月前兩邊兒就開始接洽議和事宜了。

涼國此時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他們的小皇子悄然回朝,局勢愈發動蕩不安,偏巧,在驗證了小皇子的血脈的確是皇家血脈之後,皇帝就駕崩了,按理說,應該是小皇子繼承皇位,可是剩下的那三個王爺哪一個沒有些私心?

名正言順不能夠登上皇位,那麼何妨以武力威逼?可偏偏,打仗的時候太積極,大軍都被調到了邊關,既不甘心到嘴的肥肉飛了,卻也不甘心身後的寶座沒了,兩相為難之下,太康想要割地議和無疑是個好消息。

涼國皇帝雖然老邁,卻並不昏庸,他給自己的親子留下了一部分軍權,還有一些親信暗衛,更有早就選好的忠臣扶植,隻要這個皇子不是太愚笨,涼國的基業還是可以坐穩的。

如此一來,想要篡位的王爺就更要多方準備才能夠動手,處理完老皇帝的喪事之後,表麵上都是風平浪靜的涼國波濤暗湧,就等待著新皇登基時候的最後一擊。

按照慣例,皇帝駕崩,新皇需要守孝一個月才能夠登基,這期間,新皇雖然可以代理朝政,卻不能夠擅動兵戈,還要素服素食,並作出種種寬減刑罰的仁愛之舉。

太康於此時議和,對於兩國倒是都有好處。無論新皇是誰,一旦上台首先要處理的就是朝中的異己,沒有能力侵占他國,即便是為了做出溫厚寬仁的模樣,也會暫停金戈,給太康喘息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