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月如鉤,清輝迷離。燭火都熄滅了,窗戶留了一道縫,好讓房間中的暖氣散開一些,不至於憋悶。
子瑜翻來覆去,還是沒能成眠,悄悄起身,拉過了外衣披著,踩在腳踏上又是一陣的茫然,蕭情,蕭寧玉,她們竟然是姐妹,那,蕭寧玉也算是自己的姨娘了,隻可惜,被她承認的姐妹隻有她的同母妹妹,而她和蕭情還有些仇怨。
蕭情是嫡出的女兒,而蕭寧玉是庶出的,當然,這並不是她們仇怨的全部,隻是開始,兩人最根本的矛盾則在於複國。
是的,複國。
這個天下的曆史已有三百餘年,並不是現存史料上麵所寫的隻有一百多年。
一如母係氏族到父係氏族的演變,在人口稀少的年代,女性因為生育能力得到了更多的看重,而,女孩兒的數量卻一直不多,於是女子占了統治的地位,女皇帝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這,是曆史的最初。
後來,女性慢慢增多,男性也顯示出了本身的優勢,朝堂之上不再是女性獨占,更因為女性生育需要十月懷胎的辛苦,不可能常常處理雜事,越來越多的政務都開始轉嫁到她們的夫郎身上,或者是那些更傑出的男性來代理。
在三國之前,就是蕭氏的天下,沒有什麼太康涼國大漢的區別,天下隻有一個皇帝,就是蕭氏,而三國的始皇帝,不過是蕭氏後宮比較傑出的三位貴夫,女皇不信任大臣,於是朝政更多地交給了三位貴夫。
三位貴夫也的確不負眾望,不但把一切處理得井井有條,甚至讓女皇感覺窮奢極欲才是當皇帝最重要的目的,本就自命不凡的女皇下令建了如今的九華殿,累死了大批男女,更因為求慕仙道而取處子之血沐浴,現在的火湖說起來就是那時候形成的。
火湖一形成,女皇以為得仙道,眾人卻說是上天示警,天怒人怨,積血成湖。不管是怎樣的原因,大家開始反對女皇當政,而那三位貴夫則在此時奪去了朝政,誅殺蕭氏一族,然後,或殺或囚,斷絕了胸懷大誌的女子想要反複的念頭,更是焚燒了史書野冊,製造了一起翻版的“焚書坑儒”,那才是真正的血流成河,白骨千裏。
據說女皇死時下了命咒,三位貴夫雖然成了開國的君主,三分天下,坐穩了江山,卻從來沒有人能夠活很久,百年間,朝政更迭不斷,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血脈日益稀少。
最先斷絕血脈的就是已經分裂成涼、楚、南平的西蘇國,而太康雖然看似平靜,卻也沒有少得了篡位謀政的事情,如今,僅存的血脈不過是皇帝周純和還在西州的周俊毅,至於大漢,更不用說了,現在的漢皇盧林有傳言說並不是親生子,身世不明。
蕭家的血脈卻沒有就此斷絕,一個女子忍辱偷生地帶出了蕭家嫡女,那個本來會成為下一個女皇的女孩兒自此成了孤兒,開始了東躲西藏,她的後代就是蕭情,還有蕭寧玉。
那女孩兒最終抱恨而去,沒有能夠在活著的時候複國,但她卻把這件事交托給了自己的後代,蕭情從一出生就背負著這樣的命運,如同天龍八部裏的慕容複一樣的命運。
蕭家一年年積累的人脈在蕭情的時候已經達到了頂峰,當時又趕上八王亂政,正是奪回江山的好時機,可惜,蕭情放棄了,說是為了蘇木青也不盡然,蕭情本就是不喜歡拘束,而又有些任性的人。
因為喜歡蘇木青所以動用了蕭家積攢的人脈來幫他完成他想要做的事情,因為愛蘇木青,所以願意陪著他天涯海角,願意為了他而放棄複國的重擔,更願意為了他而放棄生命,蕭情的愛如同火,燃燒一切的同時也燃燒了她自己的全部。
蕭寧玉卻是看不慣蕭情如此的,兩人之間的紛爭漸漸升級,蕭寧玉隱忍多年終於在蕭情死後爆發了出來,以雷霆之勢接管了蕭家的一切,籌備起了複國的大業,說起來,她比蕭情更有野心,更有魄力。
“為人陰鷙,野心太大,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能夠得到蘇木青這樣的評語,也難怪蕭寧玉想要除掉蘇木青而後快了,畢竟,在蕭家人的眼中,蘇木青就是那個“紅顏禍水”,禍國殃民,毀了蕭氏多年的複國大計。
以上這些有些是蘇木青說的,有些是子瑜自己根據情理補充分析的,倒也是合情合理。若是沒有這樣的曆史,怎麼解釋三國相距甚遠,卻是書同文,車同軌?沒有當初的“焚書坑儒”,又怎麼解釋對這段往事無人知曉,甚至史書都是從三國記開始的?
至於那種玄之又玄的命咒之說,自來就有,倒也不能全部說為虛妄,但子瑜更相信的是那三個皇帝做賊心虛,當了皇帝以後的壓力也太大,所以才活不長久,至於篡位什麼的,就算是沒有那回事情,曆史也不乏篡位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