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 3)

近幾十年來,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像孿生的一對幽靈,在全球到處遊蕩。這對由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灰色幽靈,正在蠶噬著地球家園,侵襲著人類自身。它們的足跡所到之處,山川湖海悄然變顏,千丈穹廬頓然失色,萬般生物蕭殺淒然,怪魘病魔肆虐人間……麵對灰色幽靈的淫威,人類聞聽到地球家園和大自然頻頻敲響的警鍾,終於深切反省,奮起搏擊,前赴後繼地為彌補自身的過失、為挽救家園和大自然而與灰色幽靈無休止地抗爭、苦搏。

時至今日,全人類在與灰色幽靈搏擊的幾十年成功與失敗的深刻教訓之中,方悟出一條真理:要徹底泯滅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這對灰色幽靈,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尊重大自然,珍惜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摒棄一切以汙染環境、破壞生態為高昂代價的發展模式,恢複和創建人類與自然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資源永續利用的生態文明社會。人類意識到,唯有如此,才能夠從根本上鏟除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這對灰色幽靈的滋生源泉地,才能夠重新恢複地球家園的天藍、水清、地綠和空氣清新、寧謐宜人的自然生態環境。人類的健康、永續繁衍才能夠得以維係。

真理通過實踐才能夠轉化為現實。實踐者正是我們人類自己:不分國界的各級政府,不分行業的各個企業,不分膚色、國籍、文化、尊卑、貴賤的每位地球公民。

進入21世紀,我們這一代人,乃至子孫後代,責任重如泰山。為保護地球家園的美好,為保證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肩負著有目共睹的共同責任。

各級政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把全世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建設美好的宜居的地球家園作為施政目標,堅持不懈地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各個企業必須明確企業責任,擁有“生態良心”為核心的企業環境道德觀念和企業環境文化理念,以節能減排為己任,依靠科技進步,在振興經濟的同時創造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大力削減汙染物尤其是碳汙染、危險廢物向環境的排放總量,創建生態企業、環境友好企業。

每位擁有環境道德意識的公民,必須以保護地球家園為己任,從身邊做起、從生活的點滴做起,行使公民的環境權,以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為行為準則,寧為地球與社會“染綠”,不給身邊的公共環境“添灰”。

各國際組織必須行動起來,加強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建立健全環境文化、環境保護技術、環境保護產業的溝通、聯係、合作渠道,動員全世界各方麵的力量,求大同,存小異,共同為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而奮鬥。

撫今追昔,人們的這些共識,應該說多虧了當今世界上有那麼一批國際政治家、學者撰著了膾炙人口的環境保護名著,為全人類的環境覺醒發揮了振聾發聵的啟蒙作用。

在人類環境史上,有一批對於全球性環境保護事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環境保護科普名著。例如,《寂靜的春天》直接推動了世界“地球日”的形成,《隻有一個地球》成為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響亮口號,《我們共同的未來》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念……但是,我國許多人包括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大中型企業負責人,大多沒有係統地閱讀學習過這些推動人類環境史的重要科普名著。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教育部頒布的《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年)中,提出了“編選出版一套由經典著作組成的環境保護思想文庫……優秀科普叢書”“使各級黨政幹部、企事業法人代表中的多數人都受到一次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培訓”的工作目標。為此,湖南教育出版社組織資深環境宣傳教育工作者、知名科普作家和美術工作者,對這些在人類環境史上具有非凡意義和作用的世界環境科普名著進行了編選,取其精粹論述,擇其精華,並對其中較為深奧難懂的一些文字敘述加以圖解化,每冊配有100多幅精心繪製的彩色插圖,使之一目了然,編輯出版了《世界經典環境保護名著精華繪圖本叢書》。

《世界經典環境保護名著精華繪圖本叢書》精選了世界環境保護運動史上最為經典和最有影響的環境保護著作(即《寂靜的春天》、《隻有一個地球》、《我們共同的未來》等)結集出版,這些被譽為“綠色聖經”的環保經典名著,盡管其初版的時間已經久遠,但是曆史的風塵和時間的考驗越發體現了其價值的珍貴,更是彰顯了其不同於一般的科學技術普及讀物的一麵,其宣傳的是“綠色”精神和“可持續發展”、“生態和諧”、“生態文明”的環保理念,至今乃至於未來仍將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永遠不會過時。為了便於領導幹部閱讀學習,這套叢書的正文均用小四號字排印,精編後的該套叢書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是各級領導幹部和大中型企業負責人優先選讀的執政能力建設指導用書之一。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夠為大家學習、樹立、實踐科學發展觀,並為推進生態文明、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這套叢書在編選過程中,由於編選者和繪圖者的水平有限,難免會有訛誤之處,敬請廣大讀者諒解。

編者的話

《我們共同的未來》是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關於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報告。根據1983年聯合國第38屆大會通過的38/161項決議,該委員會在主席、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的領導下,集中世界上最優秀的環境、發展等方麵的著名專家學者,從1984年10月至1987年2月,共用了900天時間,到世界各地實地考察,寫成了這份報告,並經第42屆聯合國大會辯論通過。

這份報告是關於人類未來的重要文獻。它以豐富的資料論述了當今世界環境與發展方麵存在的問題,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綱領,提出了處理這些問題的具體、現實的行動建議。

我國正致力於經濟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編選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的通俗讀本,就是希望借助於世界環境和發展專家的這份權威報告,提供關於當今世界環境現狀及其潮流的信息,以及有關環境政策思想的借鑒,促進我國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

布倫特蘭夫人的偉業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這是繼1972年6月瑞典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之後,全球性環境與發展領域中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一次國際會議。183個國家派代表團出席了會議;102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親自與會並講話。參加會議的還有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等7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裏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又稱《地球憲章》,規定了國際環境與發展的27項基本原則)、《21世紀議程》(確定了21世紀的39項戰略計劃)和《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並簽署了旨在防治地球變暖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旨在製止動植物瀕危和滅絕的聯合國《生物多樣化公約》兩個國際性公約。

中國政府總理李鵬應邀出席了首腦會議,發表了重要講話,進行了廣泛的高層次接觸。國務委員、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宋健率中國代表團參加了部長級會議,並作了重要發言。

這次大會是在全球環境持續惡化、發展問題更趨嚴重的情況下召開的。會議圍繞環境與發展這一主題,在維護發展中國家主權和發展權、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等根本問題上進行了艱苦的談判。但是,與會國都共同認為,在全球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曆史的必然。這次會議的最大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成果,就在於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在人類環境保護與持續發展進程上邁出的重要的一步。

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則源於以布倫特蘭夫人為主席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提交的一份基調性調查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

布倫特蘭夫人其人其事

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GroHarlemBrundtland)於1939年4月20日出生於挪威王國的首都奧斯陸市。其父為挪威工黨元老,曾任挪威工黨政府的國防部長和社會事務部長。1961年22歲的她與挪威國際關係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阿恩·布倫特蘭結婚,此後生下了4個孩子。她於1963年畢業於奧斯陸大學醫學係,1965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曾任挪威王國社會部衛生署官員、奧斯陸衛生局副主任醫生。

布倫特蘭夫人從政之後,便與環境保護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她35歲那年起,她擔任了整整五年的挪威工黨政府環境保護大臣(即1974年起至1978年)。1975年,她當選為挪威工黨副主席。1977年當選為議員,曾任議會財政委員會委員、議會外交委員會主席、工黨議會黨團副主席等職。1981年2月,布倫特蘭夫人出任挪威首相,成為挪威王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同年4月,布倫特蘭夫人當選為工黨主席。

1984年,布倫特蘭夫人被聯合國秘書長哈維爾·佩雷斯·德奎利亞爾任命為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是聯合國於1983年為起草與寫作提交給聯合國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調查報告而成立的一個組織。這個組織的任務,是重審地球上環境與發展的嚴峻問題,並構思解決它們的現實方案,以確保人類的進步是可持續性的發展,而不至於在人類尚沒有新的出路之前資源枯竭。1987年,委員會向聯合國提交了正式的調查報告,即《我們共同的未來》。這份報告首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並加以定義化,後來成為於1992年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主基調,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共識。隨著寫作任務的完成,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也宣布解散。

布倫特蘭夫人於1986年和1990年又兩度出任挪威王國首相。1993年9月,工黨在議會大選中獲勝,布倫特蘭夫人連任首相。1996年10月,她辭去首相職務。

1998年7月至2003年7月,布倫特蘭夫人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

2007年,時年68歲的布倫特蘭夫人又被聯合國任命為“氣候變化特使”。“氣候變化特使”的工作是起草將提交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提議。她與來自智利的裏查德(RicardoLagos)特使及韓國的韓升洙特使將和各國領導緊密合作,協助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聯合國多邊氣候變化談判努力中寫下新的篇章。正如她於2007年4月在挪威工黨年會上所言:“沒有人應該懷疑對付氣候變化和貧窮是當今我們麵臨的最大挑戰。開始必須的變化過程是我們的曆史使命。”

這位國際上著名的女政治家與祖國的山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挪威有大片茂密的山林,海碧江清,空氣清新,清澈彎曲的峽灣,蔥綠蓊鬱的山野,清新潔淨的空氣,給凡是到過挪威的人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這裏有大自然的恩賜,有挪威人民普遍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有布倫特蘭夫人多年倡導環境保護運動的成果。自從她於1974年擔任挪威環境大臣後的20多年間,不管職務怎麼變動,她一直重視國內的環境保護工作,並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周圍鄰國工業酸雨的嚴重危害和核汙染的直接威脅,也一直困擾著每個挪威人,使布倫特蘭夫人深感保護環境是全球性的事業,隻靠少數國家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當1983年底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提名布倫特蘭夫人為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主席時,她毅然接受了這副重擔。在她的領導下,包括中國著名經濟學家馬世駿先生在內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於1987年3月向聯合國大會遞交了這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工作報告,並經聯合國第42屆大會辯論通過,成為指導世界各國保護環境與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論基礎。

布倫特蘭夫人對我國的環境保護問題也給予關注。1995年11月,她作為挪威首相第二次訪華,在會見我國領導人時多次懇切提出:“中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環境保護問題應當早抓,抓緊。一些工業化國家對這個問題抓晚了,不僅環境遭到汙染,而且整治環境所花費的錢較多。希望中國吸取這個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在她的推動下,中挪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合作取得較快進展。

1998年11月,她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身份訪華時,還提出願在戒煙和控製艾滋病方麵與中國合作。

全球發展觀念的巨大轉變

美國生物學家R.卡遜所著《寂靜的春天》一書在1962年的問世,標誌著人類關心生態環境問題的開始,成為人類環境發展史上的第一塊裏程碑。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人們開始認識到環境問題是與發展問題密切相關的,環境問題的解決必須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尋找途徑,並且提出了“人類隻有一個地球”的口號,成為人類環境發展史上的第二塊裏程碑。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為主席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所公布的著名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則是人類環境發展史上的又一塊劃時代的裏程碑。

《我們共同的未來》所提出的一些指導思想和基本方針,如環境與發展問題涉及世界各國幾代人的利益,要有長遠規劃,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不可分割,要綜合考慮,以及發達國家應與發展中國家廣泛合作等,後來都被納入1992年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表的《裏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又稱《地球憲章》)之中。現在,環境與發展問題的重要性日益為世人所認識,已經成為一項全球性的事業了。在這方麵,布倫特蘭夫人可謂功不可沒。

就在《我們共同的未來》通過聯合國大會辯論之後的1989年,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44/228號決議,決定於1992年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與1972年旨在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的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相比,這次會議不但提高了人們對於環境問題認識的廣度和深度,而且把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樹立了環境與發展相互協調的觀點,找到了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正確道路,即被普遍接受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從而使全球性的發展觀念有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與轉折。

會議通過的《裏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是一個有關環境與發展方麵國家和國際行動的指導性文件。它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第一次在承認發展中國家擁有發展權力的同時,製定了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的方針。

這次會議還通過了有關下一世紀在環境問題上的戰略行動文件——《21世紀議程》和《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在聲明中還認為出於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的原因,持續管理森林是重要的。會議簽署了旨在防止全球氣溫變暖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推動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李鵬總理代表中國政府簽署了這兩個公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呼籲各國將造成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限製在最低水平。

會議上,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通過了《消費和生活方式公約》,認為商品生產的日益增多,引起自然資源的迅速枯竭,造成生態體係的破壞、物種的滅絕、水質汙染、大氣汙染、垃圾堆積。因此,新的經濟模式應當是大力發展滿足居民基本需求的生產,禁止為少數人服務的奢侈品的生產,降低世界消費水平,減少不必要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