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讓我們開始梳理各自的使命
中國的企業家群體似乎正陷入一個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都十分紊亂的時期。
如果要為今天的中國企業家拍一張“群體像”,我願意摘錄威廉·曼徹斯特在宏篇巨構《光榮與夢想》中寫下的最後一段文字:
他們的神態非常緊張。他們向前微微探著身子,仿佛要想展望到未來的情景。
他們還在微笑著。
曼徹斯特為1972年剛剛趨於自信卻又被尼克鬆總統的“水門事件”弄得驚魂未定的美國中產階級留下了一張最生動的素描。這樣的鏡頭讓人充滿了想象。
緊張的,向往的,自信的……這是一群有困惑的人,這是一個被困惑纏繞的時代,然而同時,這又是一群有未來的人,這是一個有未來的時代。
今天,中國很多企業家,似乎都能在曼徹斯特留下的這麵“鏡子”裏意外地照見自己。
一個財富階層的崛起,曆來需要經受全民從感性到理性的全麵審讀。
美國從19世紀30年代起,以鐵路公司為標誌的大型公司開始建立,到50年代,安德魯·卡內基、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等商業巨子相繼出現,美國企業家開始作為一個階層浮出水麵。就像卡內基在自己的傳記中開篇所言,“古老而自滿的歐洲仍像蝸牛一樣緩慢地前行著,而嶄新的美國卻高速超過了它們”。19世紀80年代初期,英國的鋼鐵產量還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然而到190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已是英國的兩倍。可口可樂(誕生於1886年)、寶潔公司(誕生於1837年)、美國煙草公司(誕生於1886年)、柯達公司(誕生於1880年)、強生公司(誕生於1887年)、福特汽車公司(誕生於1894年)、亨氏食品公司(誕生於1885年),這些偉大的公司的出現讓美國駛上了通往超級大國的快速軌道。
但是,伴隨著商業的巨大成就,對那些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巨額財富的人們的質疑卻也彌漫開來。城市化的推進以及現代傳媒的啟蒙,使得人們目睹了與繁榮隨影而至的剝削與掠奪、喧鬧與混亂、不公與醜陋、肮髒與淪喪。那些強權的商業巨人讓人們看到了人類智慧和能量的榮耀,同時也觸摸到了人性的自私和冷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對巨型公司和企業家的全方位審讀——經濟層麵的、道德層麵的、法律層麵的、曆史層麵的……一直是美國所有階層的共同命題。他們有時候被視為國家英雄,有時候又成為經濟衰退的替罪羊,有時候是全民翹望依賴的明星,有時候又是發泄和肢解的對象,也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劍及履及,寸進尺退,美國人建立了自己的商業倫理體係,聯邦政府建立了自己的行政原則和邊際,企業家階層建立了自己的遊戲規則和商業傳統,而全民則培育起了以法律治理和基督教倫理雙重結構為基礎的現代商業文明意識。
這是一個漫長而必經的曆程,它往往與經濟的繁榮和企業的成長同進共退,卻也有自己的邏輯。而對於今日中國,我們也已經到了一個需要理性梳理的階段。
中國的企業家群體似乎正陷入一個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都十分紊亂的時期。
他們被視為是“國家英雄”,是舊體製的衝決者,是財富年代的領跑人。他們以血肉之軀衝開了計劃經濟的藩籬,以具有示範效應的財富傳奇,激起了一個民族的創造欲望。在被貧窮困擾了整整一百年的十多億人中,他們是率先擺脫了貧困陰影的少數精英,他們是善於掌握機遇的人,是勇於創造的人,是能夠為更多的人帶來就業機會和財富的人。有人甚至用這樣的語言來大聲頌唱:“商業領袖成為聚焦的中心,反映了一種深刻的社會過程……商業領袖代表了民族精神的方向標。”(王育琨文,博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