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多年來,在張子龍采取的一係列措施之下,大明的國力有了顯著的提升。他實施了一係列改革和發展計劃,包括農業、商業、軍事等各個方麵,使得國家經濟繁榮,社會穩定。

而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張駿打算進一步擴大大明的領土疆域,而這隻有通過戰爭才能實現。

但現有的軍隊駐紮在各地,各地駐紮的兵力也不多,不宜從各地抽調兵力組建對外征戰的大軍。

所以,張駿決定招募一批年輕有為的青年,對他們進行軍事培訓,將他們培養成精銳。

這些被招募的青年將接受全麵的軍事訓練,包括戰鬥技巧、戰術策略、領導能力等方麵的培養。

他們將大量將學習以往軍事戰例,吸取曆史軍事經驗,以提高自己的軍事素養。

經過一年的培訓後,這批青年將成為大明新軍基礎軍官,以他們為基礎軍官組建新軍訓練新軍。

前麵幾年也培養過幾批從學校畢業的青年,不過他們都被分配到各州、各郡、各縣去了補充各地的人才去了。

前年培訓出來的兩千多青年,被張駿安排到了西北地區,讓嶽飛以他們為基礎軍官組建新軍,用以西征。

去年培訓出來的兩千多青年,被張駿安排到了東北地區,讓常遇春以他們為基礎軍官組建新軍,用以征戰高句麗。

今年培訓的青年,張駿打算將他們安排到南方去編練軍隊,為南征做準備。

五月,嶽飛率領著三萬精銳的騎兵和七萬步兵踏上了西征之路,他們如同一股洶湧的洪流,勢不可擋地席卷了大片土地。

然而,張子龍所追求的並非僅僅是征服,而是有效的占領,所以嶽飛在西征中打下了一片廣闊的地盤之後便停下了征戰的腳步。

接下來,嶽飛開始在占領區積極修建城池,設置郡縣,以鞏固對這些地區的控製。

同時,他還按照張駿的旨意組織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將大量人口遷徙到新占領的土地上,促進經濟發展和漢化占領區的百姓。

次年三月中旬,常遇春帶領三萬騎兵和十萬步兵向高句麗進軍。

高句麗經過一場慘敗後,選擇了投降,常遇春按照張子龍的安排取消高句麗王室,派兵駐守高句麗各地的城池,然後帶兵繼續攻打其他小國,將幾個小國全部打得無條件投降。

張子龍得到常遇春滅亡幾個小國的消息後,下旨封常遇春為東北王 ,重新定義大明的東北地域,讓常遇春長期鎮守占領區,與郭子儀配合移民,對占領區進行漢化。

兩年後,張子龍讓李靖、蘇定方帶領十五萬大軍乘船向大明南方開疆擴土,占領更多的沿海地區。

大明國力強大,後備力量充足,張子龍不斷對外擴張、對外移民,大明的疆域越來越大。

經過十五年的不斷對外擴張後,張子龍停下了對外征戰的腳步。

張子龍的成年兒子,盡數在這些年擴張的地盤上當了王。

召喚出來的大將,有十個在占領區成為了大明的藩王。

張子龍六十歲的時候,沒有封王的召喚人物全部封了王,並弄了一個功臣閣,將各大功臣的功勞記錄成冊。

張子龍六十五歲的時候,將皇位禪位於最優秀的一個藩王兒子。

張子龍七十五歲的時候,生命走向了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