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張三豐學究天人,提倡三教合一,對於道家練氣養生的功夫理解很深,因此史書記載他活了一百四十三歲也非無稽之談。這和他樂觀的性格也很有關係,在倚天中這位九十高齡的老人在壽宴之時得知第三弟子俞岱岩身受不治重傷,盡管和弟子親如父子,但張三豐仍能克製自己,而不是發飆將少林滅了。其後更能為武林著想,靜心為弟子療傷,從頭至尾也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遷怒到他人,要知道以此時張三豐的威望和武當的實力,即使滅不了少林也必能使其元氣大傷。
一百歲壽宴的時候,最喜愛的第五弟子張翠山自刎身死,張三豐忍讓了,沒有將傷痛遷怒到來武當鬧事的眾人,更是細心治療張翠山之子。在無法治愈之後不顧個人的名望自降身份於少林,在今天看來都很難做到的事情,張三豐卻看做很平常,因為名聲救不了人,身份救不了人。在被少林拒絕之後仍沒有喪失希望,安慰無忌。
一百一十歲左右的時候最小弟子莫聲穀喪命於青書之手,張三豐心中之痛可想而知,中國人最悲痛的莫過於白發人送黑發人,對於一般人而言可能早就垮了。但張三豐這位老人硬是挺過來了,其平和的心態、濃鬱的親情是支撐他的信念。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對人生的參悟已經到了何等的境界,這也是他能創造出一套又一套精彩武學的根基,隻有將武學立足於對生命的理解之中這樣的武學才有存在的價值,才有流傳下來的必要。而這兩點正是獨孤等人所缺的。這類高人隻知道和人印證武學,卻忽略了自身的修為,因此在沒有對手之後意誌便消沉下去,再沒有更高深的武學出世,一般來說連性命也不長久。張三豐卻不然,他可以沉澱,像陳年的老酒一樣越釀越香,越沉越精彩。
其四:張三豐的成功之處將武學和人體的功能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從而使武學不僅具有了攻擊性,同時還具有了強身健體的作用,這是他人所不能的。民國時期的霍元甲就是因為練武導致內傷,最後喪命。但武當一派的武學卻不然,修煉到最深處雖然不能長命百歲,也能延年益壽。太極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其五:武學不是張三豐的全部,他通讀道藏,對其他教義也略有涉及,這使得他不偏激,不自大,能站到一般人所不能達到的高度上,這樣創造出來的東西必定他人所不能達到的,也使得武當一派的武學另辟溪路,不同以前的武學套路,真正做到了由理解到創造的過程。
其六:張三豐是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武林盟主,也不是傳說中神一般的存在,他給人的感覺是實實在在的。小說中高人的脾氣一般都很怪,似乎處處高人一等,時刻保持著和他人的距離,這樣的結果要麼遠離社會,要麼被人遺棄,更不用說用什麼有價值的創造了,因為脫離現實的東西就無法存在的。但張三豐沒有,他開朗、和藹、沒有目空一切,甚至還有些詼諧,這些都為他能成為真正的武學宗師創造了基礎。
大抵看過武俠小說的讀者都知道高深的武學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學的,對其智慧、悟性、根骨的要求都很高。但張三豐創造出的太極既包含了無限的宇宙哲學,又不隱晦難懂,任何人都可以學,對人的智力也沒有什麼要求。用張三豐的話說便是:太極練到深處風起雲生,既包羅萬象,卻又簡單明了。因此太極必然易學難精。
老子著三千言道德經,伏羲製六百爻八卦圖。都是從最簡單的生活中取精華,提煉之後大智若愚、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能做到上善若水,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張三豐安然,恬靜,豁達,通透,能享受生活的人都不簡單。
所以我頂張三豐。
當然以上理解都是以金庸先生的小說為根基,隻是對武俠小說中人物理解的一番胡言亂語。如果根基不成立,理論自然也就成了無稽之談了,望各位大蝦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