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導言(1 / 2)

唐朝——千古詩話裏的絕唱

盛極而衰的王朝

王朝興替,就是人類社會從一個春天走向另一個春天,從一個起點邁向另一個起點。唐朝氣度恢弘,盛極的時候就像醉眼的杜鵑,透著喧騰和繁榮。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鬆,人們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唐朝時期,文化異常燦爛奪目,宗教思想、文學藝術、史學、科學技術等等領域成果輝煌。另外,唐朝社會風氣開放,民間生活多姿多彩,都使得唐朝呈現出高度的文明氣象。

唐朝的強盛不僅在於其在經濟和軍備上的強盛,也在於其開放性和對文化的包容上。在這方麵,我國兩千年的封建曆史上,是沒有一個朝代能和唐朝相比的。正是唐的開放性和對文化的包容,造就了盛唐氣象,使它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

曆史運動本身潛藏著某種輪回往複,每一輪都因盛極而衰退,因燦爛而顯得短暫。無比輝煌的開元盛世隻持續了二十幾年便匆匆收場,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

安史之亂是唐朝盛衰易勢、治亂更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使大唐王朝從如日中天的巔峰上一下跌入穀底,從此猶如殘陽晚照,江河日下。這一事件直接改變了整個大唐王朝曆史命運。

可以說,唐朝的衰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處理好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分配。唐初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體製逐漸趨於弱化,地方擁有權力的範圍和程度不斷地增強,終於形成了唐後期藩鎮林立、叛亂頻仍的局麵。

藩鎮幾乎可以說是代表著唐朝特色的一種曆史現象,它就像是唐朝的一顆毒瘤,像是唐末的一個夢魘。藩鎮本是唐玄宗為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解決當時社會危機和邊疆危機所使用的有效“武器”。但他沒有想到,藩鎮割據終於導致了安史之亂,他打造的這個“武器”最終成為顛覆大唐王朝的一個重要因素。

開國與守國的邏輯

開國難,守護一個國家,使它不斷發展壯大並且保持繁榮昌盛則更難。在曆史對局的博弈中,進退是謀略,攻守是戰局。場場驚心動魄又發人深省。在曆史的博弈與紛爭奪鬥中,李淵成了最後的贏家。對於總掌一方軍政大權的李淵而言,這似乎隻是策劃一場戰爭,並不是什麼難事。

唐朝建立之初,身處弱勢地位的秦王李世民通過政變的方式除掉了太子李建成,軟禁了皇帝李淵,成功地登上了皇位。雖然他取得皇權的方式引起了不少爭議,但即位後的李世民兢兢業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任賢任能﹑從諫如流﹑恭儉節用﹑寬厚愛民,終於開創了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唐王朝走向強盛的頂峰奠定了基礎。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守國者,是一位初創盛世的聖君。

作為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在中國曆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武則天統治之初采取過一些極端的措施,引起了一些混亂。但是曆史表明,她的許多“鐵血政策”是成功的,唐朝社會在她的統治下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