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在北京一個難得的晴朗的藍天日結束這本書的創作,也因了我心中的霧霾正在一點一點散去,因為這本書裏有太多我想說的話,有太多我對現在中國的家庭教育感到著急的地方,有太多的我想要和中國父母們分享的東西。
從開始思考到開始創作,這本書整整醞釀了3年的時間,這其中我也寫過其他家教方麵的著作,也在不停地講課與做谘詢,越從事中國人的家庭教育研究,我就越感覺到形勢的嚴峻與緊迫,中國孩子的問題已經越來越明顯地出自中國父母的教育方式,這是我最深刻的體會。因此,我急於把我的所思所想、所聞所見寫出來與中國父母們分享,我想讓中國父母在這本書裏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在做什麼,在對孩子說些什麼,看到我們的孩子在做什麼,聽聽我們的孩子在說些什麼。
我想把這本書當成中國父母的鏡子,希望每一位為人父母者都來這裏看看自己的形象,是美好的,還是不美好的?當然,我也曾經在這麵鏡子裏看到了我自己不那麼美好的一麵,曾經這裏麵的父母所犯過的錯誤,我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也犯過,所幸的是我在孩子有了問題時,及時地做了反思,及時地調整了自己,學會了傾聽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學會了對孩子有限地付出,學會了讓孩子學會承擔。
我放棄了自己原來苦哈哈的春蠶型父母的角色,努力讓自己成為從容的春雨型父母的樣子,我嚐試用春雨的理性與感性與我的孩子相處,我變了,孩子也變了。
出國留學是對孩子最大的考驗,從來沒離開過家的他,自己一個人拖著碩大的行李箱去國外的大學報到,自己找房子、搬家,自己做飯、洗衣服,為了買回家的機票去幫人家搬家、裝配家具、修理電燈,在國內聞所未聞的活兒他都幹過了,回國的時候他用省下來的生活費給每一位家人和朋友都買了禮物,唯獨自己什麼也沒有買。回來以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爸爸媽媽展示在國外練就的一手好菜。看著長大了的孩子,我的眼眶濕潤了,他就是我的兒子,那個單純、脆弱、膽小、離了媽媽和保姆寸步難行的小男孩兒。
我的及時放手與“狠心”的訓練真的讓他成了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不但學會了生存,還學會了如何生存得有品質。
我的兒子隻是我的第一塊試驗田,在我身邊還有那麼多的來找我做親子谘詢的父母,他們和他們的孩子也成為我的多個試驗田。實驗證明,隻要父母善於改變,孩子的變化那是在預料之中的,父母隻需要一些堅持與勇氣。從傳統的教育誤區中走出來,運用科學的理念和方法來改革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通常都會獲得成功。真是隻有改不了的父母,沒有改不了的孩子。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有好朋友給我潑冷水,他說:“父母們不是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隻是他們沒辦法,因為大家都在這麼做。”也有的朋友對我說:“家長們不會喜歡這本書,因為你在批評他們。”
可是我對朋友說:“我批評他們,是因為我愛他們,因為我也是父母,我理解父母的心,我批評他們隻是希望他們能夠修正自己,能夠做更好的父母,給孩子更適合他們的科學而理性的家庭教育,而隻有善於接受批評的民族,才會成長得更加強大、聰明。”
對於好朋友說的,有些父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這件事我不敢苟同,因為我覺得有時候父母真的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鄰居的初中生小宇發高燒臥床打點滴,他媽媽還盯著他,讓他完成數學作業,因為第二天要考試;5歲的小女孩兒香香才剛剛上幼兒園大班就已經沒有了玩耍和休息的時間,因為她媽媽給她報了幾家的才藝培訓班。這些家長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嗎?他們知道這麼做意味著什麼嗎?我想他們不知道,他們尤其不知道一個孩子連休息和玩耍的時間都沒有,後果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