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駱阿瞞的字(2 / 3)

“原來如此,道兄所言甚是。”孫思邈恍然地點了點頭,這也未償不是一種方法。

“三位檀越請,”易竺把柳一條三人領到客房,能他們說道:“這幾日,三位檀越可在此小住,有什麼需要,可吩咐小道去辦理,小道先告退了。”

“有勞小道長了,小道長慢走。”柳一條拱手將易竺送到門外,然後轉身回到屋裏,打眼看了一眼駱賓王。

今天他在山上最大的一個收獲,便是這駱賓王了。

“賓王,隨意坐下吧,在為師的麵前,不必這般拘禮。”柳一條拉著張楚楚坐於位首,然後揮手示意駱賓王也在一旁坐下。

“多謝師父,多謝師娘。”駱賓王衝柳一條夫婦行了一禮,之後便彎身坐在下首,看著柳一條與張楚楚說道:“賓王這個稱呼是學生的大名,叫起來顯得有些生份,師父師娘若是不棄,平素可稱學生為阿瞞,這是家父母生前給學生起的小名,以前家裏人都是這般稱呼學生。”

說起這個的時候,駱賓王的眼裏顯得有些黯然,阿瞞這個稱呼,已有近三年沒聽人叫過了。

父母生前?

柳一條與張楚楚不由得對視了一眼,怎麼,這個駱賓王竟還是一個孤兒嗎?

還有,駱阿瞞,沒想到大名鼎鼎的一代文豪駱賓王,竟還有這樣一個稱呼?

“阿瞞,”柳一條看了駱賓王一眼,輕叫了一聲,然後又輕聲問道:“現在你既已拜入我柳某人的門下,那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你可願意將家中的情況告知為師還有師母知曉?還有,為師若是記得不錯的話,令尊不是在青州一帶為官入仕麼,怎麼就...?”

雖然不知駱賓王他老爹叫什麼名字,但是他當過官兒的事情柳一條卻還是知道的。

“回師傅的話,”駱賓王低著頭,小聲回答道:“先父以前確在青州博昌為過縣令,不過那都是三年前的事兒了。三年前,先父不幸得了重病,卒於任上。之後學生便隨著管家一起移居至兗州瑕丘,在瑕丘又過了兩年,家中先父所留積蓄用盡,老管家也因年邁不支而辭,所以,現在學生的家中,隻有學生一人耳。”

“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千裏路。學生現在身上了無牽掛,遂心中便起了遊曆之心,從南往北,一路行來,看名山,訪大川,尋名士,增進自己的閱曆,開闊自己的心胸。”駱賓王小聲地敘說道:“行往的盤纏路費,全由學生平常代人寫詩,寫信所得,雖不多,但卻也能勉強支撐下來。”

邊打工賺錢,邊學習遊曆,柳一條輕點了點頭,沒想到在駱賓王這副小身板的裏麵,竟還蘊藏著這般驚人的毅力,也無怪乎他以後會有那般大的成就。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句話放在任何時代,放在任何人的身上,都很實用。

“這麼說,這一年以來,你便都是在這些山山水水的異鄉之地度過的?”張楚楚也忍不住輕問了出來。

在異鄉之地,孤獨一人,而且還要自己打拚生計,流浪了整整有一年的時光,這個孩子,很可憐。張楚楚的心裏邊,不由得生出了一絲絲的悸動。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駱賓王的遭遇,於張楚楚很相似,都是父死人孤,流落異鄉,不同的是,張楚楚有人收留,還有一幫都很疼她愛她的家人,而駱賓王卻選擇了流浪。

遊曆不遊曆地,張楚楚不清楚,也不了解,在她的眼裏,像駱賓王這樣,衣食都沒有著落的,那就是流浪。

一個流浪的孤兒,張楚楚的鼻頭生出了一些酸意。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阿瞞的做法很好,大丈夫就當如此。”柳一條接過張楚楚的話茬兒,開口向駱賓王誇讚了一番,道:“不過你現在既已拜入為師的門下,這種生活自是不能再過,一年的遊曆對你來說,已是足夠,日後阿瞞便跟著為師吧。正好為師也要帶著你師娘一起在這江南之地遊曆一番,你就給我們做一個向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