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段時日天氣轉暖,朱元璋便下令徐達兵分兩路,攻占江陵、辰州,並盡快合圍武昌,力求將陳友諒餘部一舉殲滅。
徐達率領二十萬大軍勢如破竹,不出一月,便已攻下江陵和辰州,其餘各城,均紛紛投降。數日之後,大軍便已包圍武昌。朱元璋接到戰報,與劉伯溫常遇春一起率水軍五萬,往武昌進發。
到了武昌城外,朱元璋令全軍圍而不打,隻派使者前去勸降。城內陳理及眾臣一見大勢已去,便隻好投降。過了一會,城門打開了,陳理光著膀子帶著文武百官出來獻城投降。朱元璋便率軍入城。他細細的看了看,發現投降的百官之中並沒有張定邊,便叫人速去查找。
這時徐達來問如何處置陳理,朱元璋說道:“陳友諒雖是我的敵人,但他抗擊元廷,決死不降,南征北戰,功勞甚大。如殺陳理,有失民心。可命人護送前往滁州,好生安置,以慰眾心。”
方才派去找張定邊的人此時來報,說那張定邊帶了全家老小,往南門出城去了。朱元璋一聽,心想此人如能為我所用,何愁大事不成。當下便一人一騎,追出了南門。劉伯溫一見,怕他有失,便叫常遇春跟著自己率五百輕騎跟了上去。
朱元璋追到城外,看見前麵一座亭子外麵站著數十人。他趕上前去,隻見張定邊正坐在亭子中間仿佛是在等著自己的到來。
他走進亭子,對他說道:“張將軍,別來無恙?”張定邊歎了一聲,起身拜道:“張定邊拜見吳王!”朱元璋急忙扶起他道:“將軍何必如此,元璋有心想請將軍任征虜大將軍一職,統帥大軍,揮師北上,掃除元賊。不知將軍有意否?”
張定邊聞言,良久沒有做聲。朱元璋道:“將軍若是不說,那元璋就當將軍是答應了。”張定邊道:“我深受漢王大恩,如今尚未報答,豈能再為吳王效力!”朱元璋聞之默然無語。
張定邊又道:“我本想學那單雄信殺妻滅子,單闖唐營,力戰身死,以報漢王。卻沒有這番勇氣。我曾自詡為當世英雄,卻不能對漢王以死相報,如何有臉立於天地之間。現今隻求帶一家老小離去,自往深山之中,再不問世間之事,望吳王恩準!”
朱元璋一聽深受感動,他還想再多說幾句挽留他,無奈張定邊去意已決。他看了看張定邊,問道:“有酒嗎?”張定邊不解其意,但還是命家人取酒來。朱元璋倒了兩碗酒,對他說道:“將軍豪情蓋世,勇猛無雙,可惜竟不能為明主所用。元璋才德淺薄,不能留住將軍。今日一別,不知是否還有重見之日。此時借將軍之酒,聊表心意。”說完拿了一碗給張定邊,自己先仰頭一飲而盡。張定邊手中舉著酒碗,一時竟茫然無措。
這時劉伯溫和常遇春等人趕了上來。劉伯溫遠遠看見朱元璋在亭中,便急令眾軍止步。他一見旁邊有個林子,便命眾人前往林中,隻是遠遠的看著。常遇春不解其意,便問道:“劉先生,這是?”劉伯溫道:“那張定邊帶著家人而去,吳王前去相留,必不想被我等打擾,你我就在此等候,不管成與不成,一切見機行事!”
朱元璋拿著空碗看著張定邊,張定邊歎了口氣,便也一氣喝幹。當下兩人喝了七八碗,朱元璋似乎是已有醉意,便坐在桌邊,手扶著額頭,用言語再三挽留。張定邊道:“吳王好意,定邊心領。可惜我身為漢臣,不能擇二主而事,請吳王見諒!”
他一聽朱元璋沒有說話,便抬頭一看,頓時吃了一驚,此時朱元璋似乎是睡著了一般。他便輕聲喊道:“吳王!”一見朱元璋沒有反應,一時便不知所措。
常遇春看得心驚肉跳,他對劉伯溫道:“這,吳王竟然睡著了,先生,若此時那張定邊起了歹意,吳王危矣!請容我上前保護吳王!”劉伯溫看著如此情形也覺得有些奇怪,他搖著扇子細細一想,便明白大半。他對常遇春笑道:“將軍勿急!吳王此舉另有用意,你若上前,必是大大的不妥!”常遇春不解的看著他,隻見他一副含笑自若的樣子,便隻好隱忍下來。
那張定邊叫了數聲,朱元璋毫無反應,卻是真的睡著了。他抬頭看了看天,此時已近黃昏,落霞漫天,殘陽如血。他閉著眼睛長歎了一聲,說道:“我們走吧!”便帶著家人離去。這位號稱當世第一的猛將,自此便歸隱山林之中,再未踏足世間一步。
常遇春一見張定邊已走,便急忙趕到朱元璋麵前。他見朱元璋趴在桌上,便喊道:“吳王!”朱元璋聞言抬起頭來,眾人一見微微一驚,隻見他此時眼中滿含淚水。他搖了搖頭,看著張定邊遠去的身影,歎了一口氣。常遇春問道:“吳王!這張定邊如今一去便是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吳王卻為何如此放心?”朱元璋卻答非所問的道:“英雄難當,這英雄末路更是可悲可歎!”說完便顧自離去。
常遇春大是疑惑,當下便問劉伯溫。劉伯溫笑道:“你放心,張定邊此去必不會反!”常遇春急忙問他何故,劉伯溫說道:“那張定邊是何人,吳王豈會無備?方才他假裝醉酒,便是試探其心。若張定邊心懷仇恨,乘他醉酒出手,今日必定命喪於此。但其竟然無心加害,不在此時為陳友諒報仇,其定然已是心如死灰,必不複燃矣!”常遇春一聽,這才明白過來,暗暗佩服他的過人之能。
朱元璋回到房中,看著掛著的那副猛虎巨闕甲,想當初陸先生送給自己時曾說過,尋常兵器不能傷之分毫。此甲跟隨自己多年,確實堅韌無比。而那日鄱陽湖大戰中,卻被張定邊大力貫穿,可見其確是神力超人。如今他卻不能為我所用,竟心灰意冷而去,朱元璋一想到此便不由得扼腕歎息。
次日,朱元璋與劉伯溫共同商議如何平定張士誠之策。劉伯溫指著地圖說道:“張士誠如今已是勢單力孤,吳王隻需防備其與方國珍聯合。可命胡大海率軍十萬攻占諸暨、紹興二地,切斷其與方國珍的聯係,命湯和率軍十五萬自常州南下,再命徐達率軍二十萬進攻湖杭二州,待攻克之後再揮軍北上;將張士誠合圍於平江城中。此即為先斷其羽翼,再扼其咽喉,必可一戰而定也!”
朱元璋道:“不錯,就照先生之計行事!昔日那張士誠跟擴闊一起殺我義兄,我定當殺此二人,為義兄報仇!”當即命全軍東進,征討張士誠。他自己便率大軍回到應天。此時在應天的李善長聞報湯和率軍攻打張士誠,便奏請同往,朱元璋同意了。他哪裏知道,李善長此舉卻另有深意。
當晚,李善長來到湯和軍中,他走進了一個營帳中與另一人密議了一番之後便離去。不想,這一切都被劉伯溫看在眼中。
湯和與徐達、胡大海三路大軍攻勢迅猛,一月之間,胡大海已攻占紹興;徐達也傳來捷報,已拿下湖杭二州;湯和也率軍直取平江。朱元璋命徐達湯和率軍急進,兩路大軍如同一把鐵鉗,將平江城裏的張士誠死死的圍在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