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關於道術(轉帖)(1 / 3)

道術一詞,源出《莊子.天下篇》『見《莊子.天下篇》』,與“方術”、“方技”是一個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稱為“仙術”的。

道教所從事的道術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內丹、外丹、爐火黃白、辟穀、行□、房中、仙藥、服氣等等。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曾對道術扼要介紹,說:“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服食又一說也;符篆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他說黃老列莊之書,所講是清淨無為,而略及煉養;赤鬆子、魏伯陽隻言煉養而不言清淨;盧生、桃少君、欒大言服食而不言煉養;張道陵、冠謙之言符篆而不言煉養、服食;杜光庭以下隻講經典科教。

現擇道術中之要者,作簡略介紹

(一)占卜、符、祈禳、禁咒諸術:占卜是表達神的意旨的;符篆是天上神的文字,祈禳是道十舉行一種儀式,可以對神有所請求的方法,禁咒是神嚴厲的語言。這些術來自古代的巫祝,是道十的主要教術。道士為人占卜以“決吉凶”;書符篆以“驅鬼辟(避)邪”,為人齋醮祈禳以“祛災求福”,念咒以“去災、退鬼、避猛獸”。這些術,在道教屬符篆派,主要為正一派所掌握。

(二)外丹、內丹:在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學說已流行,東漢恒帝時,魏伯陽假借“易卦爻象”作《周易參同契》,以論作丹之法,言坎離水火龍虎鉛汞之法象,以配之以陰陽五行昏旦時刻為進退持行之符候。自漢以來,所有內丹、外丹書都是根據這一奧密理論而發揮的。

所謂的外丹,即用鉛汞及其他藥物配製後,放在爐火中燒煉而成的化合物,成品分點化和服食兩種。初步煉成的號做“丹頭”,隻能作為點化之用,是不能服食的。再進一步,便煉成了“服食”的丹藥。即所謂的“仙丹”,道中人相信是可以服食的。《抱樸子.金丹篇》中說:“夫五穀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絕之則死,又況於上品之神藥,其益人豈不萬倍於五穀乎?夫金丹者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藥,煉人身體,故能令人出生不死。此蓋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服此而不仙,則古來無仙矣”,但金屬物質及其他礦物質所含的成份,有些對人有劇毒,不明其法,誤食可致死亡。故又提醒人們不可妄為。如《雲笈七簽》卷六十四《金丹訣》就說:“不悟金丹並諸石藥,各有本性,懷大毒在其中。”服食是十分危險的。在我國,曆代撰述有關的著作數以千計,雖大多散失,但至今仍然保存的尚有近百部。大多載於《正統道藏》中。正是這種煉丹術,乃現代化學的先驅,近代化學就是從煉丹術發展而來的。

什麼是內丹:修煉內丹者,謂人身即丹鼎,以身中之精氣為藥物,以神為運用,在自己身中燒煉,使精、氣、神不散而成“聖胎”,南宗白玉蟾說:“自家精自****,身裏裏夫妻真妙哉”,所謂聖胎,即是內丹。《參同契.養性立命章》形容內丹:“類如雞子,白黑相符,縱廣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髒,筋骨乃俱,彌曆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道教中人相信內丹成,可以離人體而出,人體可以分身,可以成仙,道教提倡煉養內丹。大既在隋唐以來。在宋、金時期,興起了以煉養內丹為主的南宗和北宗。其口訣旨圭,不外《參同契》與《悟真篇》。《道藏》中收有論內丹的書一百二、三十種。著名的《人鏡藥》、《靈寶畢法》、《鍾呂傳道集》、《大丹直指》等。內丹用語與外丹雖然相同,但含義迥別。內丹書隱密難讀,道教中人對煉丹之法,大都師徒相承,解說也不一致。內丹雖與我國古代生理衛生學、醫學有一定關係,但若說此可以長生,則隻能說是信徒的宗教信仰。修持得法,達到健康長壽,卻也是事實。

(三)內觀、守靜、存思、守一諸術:這些術,皆是依據形神相依,形須神立的教義而來,認為人身肢體髒腑器官都有神,神皆有姓字服色。神存於人身,則形體安康,如神不守形,則生命危險。故欲求長生,則必須存神於體內。這些術,便是存神以固形之術。所謂內觀,亦稱內視,《雲笈七簽》卷十七《洞玄靈寶定觀經》注中解釋:“慧心內照,名曰內觀”,即內視己身,澄其心以存其神。所謂守靜:即守靜使神不外遊。《太平經合校》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說:“靜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壽長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以靖,以守神,興以道”,。認為守靜不止,長生不死。所謂存思:即思神之形象,使外逸之神返回身中。《雲笈七簽》卷四十三《存思》中說:“修身濟物,要在存思,存思不精,漫瀾無感”。所謂守一:即使意念專注於身中之某一處,守氣守神,靜身存神。《太平經聖君秘旨》中說:“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災,可以事君,可以不死。”

(四)、服氣、行氣、胎息等諸術

道教內修之術,首重愛氣、尊神、重精,《雲笈七簽》卷五十六《元氣論》中曰:“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生成,生成長養,最重貴者莫過於人之氣也。”《太平經合校》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曰:“精神有氣,如魚有水,氣絕神精散,水絕魚亡。”故保生必須養氣,所謂服氣,亦稱吐納,食氣,即吸收天地間之生氣,《服氣精義論》中曰:“食穀者知而夭,食氣者神而壽”,“夫可久於其道者養生也,常可與久遊者,納氣也”。所謂行氣,亦稱煉氣,即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抱樸子.至理篇》曰:“服藥雖是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所謂胎息,指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服自身內氣。《胎息精微論》中曰:“身不衰老,內食太和元氣為首。

(五)、導引:導引是我國古代相傳的一種健身的方法,他是行氣、按摩、漱咽、肢體運動相配合的一種健身術,道教談導引的經書中認為,導引可以調營衛,可以消穀水,可以去風邪,可以長血氣,可以卻未生之眾病,可以治已結之篤疾。比如人的經絡如水渠,而氣是風,必須用風去疏通渠道,使其通暢而不堵塞,又說停水則穢臭,委木則蟲馬不行則腳直,車不駕則自朽,所以人體必須如流水、戶樞。經常運動。道教素重養生之道,所以很注重導引。修道者大多做這種功夫。意圖益壽而達到長生。導引秘經中列導引法千有餘條。而且各宗派還自有秘法,總之法勢很多,一般地說,有太清導引養生法,彭祖導引法、王子喬導引法、華佗導引法等等。導引可以療病健身,這是不必懷疑的,道書中保存有大量的這方麵的資料,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道教修煉者多長壽,大多得益於這種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