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欄目與我(1 / 2)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電視談話節目的主持人,我的很多成長、智慧、創意與榮譽,都是在與嘉賓的談話中產生的。我並不認為談話是一種古老的1+1=2的簡單算式。我覺得一個優秀的主持人,一個具有強烈敬業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媒體從業人員,在與嘉賓談話時思想碰撞所產生的火花,應是一種1+1>2的藝術效果。所以,我的這篇自序也是從談話開始的——

“綻放”初創

小編:您是《光榮綻放》欄目的製片人、導演、主持人,最開始是怎麼想到要做這樣一檔欄目的?

田歌:我那時做《熒屏連著我和你》已經十幾年,已經把那個節目打造成一檔非常成熟、極具口碑的節目。我很喜歡那個節目,因為和老百姓談話從中獲得的那種生活體會,對我來說是一種補充和豐富。突然要我去做名人訪談,最初我是很不情願的,還有人認為我做不了名人訪談。在這樣的質疑下我就想做出個樣來,做出一檔專業的名人訪談節目,而且一定讓它成為一個品牌,《光榮綻放》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了。

小編:“綻放”這個詞是您第一次用在電視欄目上,後來得到很快地傳播,其他欄目,甚至圖書的名字都開始“綻放”,當時您是怎麼想到這個詞的?

田歌:這個名字是我和一個朋友在咖啡館裏的突發奇想。籌劃製作《光榮綻放》的時候,我希望節目的名稱很快被老百姓接受,也想把題材引向更寬的範圍中去。當時這一類節目的名稱大多是紅人館、名人訪談……我不喜歡把節目標榜成這樣。而“光榮綻放”卻可以容納各行各業的人,各種職業的人都可以來這裏綻放自己的光榮。我當時想邀請各行各業的人來訪談,商界名人、企業家等,隻不過節目創製初期為了滿足電視創作泛娛樂化的需求,從演藝名人進入而已,以後再慢慢擴展。

小編:與名人談話和與老百姓談話,您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田歌:這兩類節目對我來說都有壓力。怎麼做得既讓自己滿意,又能滿足觀眾的需求,還能贏得同行的稱讚,這些我都要考慮。我做節目不是隻給一類人看,我希望我的節目在觀眾和業內人士中都能贏得口碑。做老百姓的節目好就好在我有一種激情,他們的生活對我來說很新鮮;做名人的節目在於我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痛,我更知道如何提問,更清楚他們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小編:您離開了之前那麼心愛的節目《熒屏連著我和你》,創製了《光榮綻放》,等於是一切重新開始,不管起初是不情願還是較勁,這個節目開播已經有五周年了,而且在觀眾和業內都取得了極高的口碑和讚譽,您現在對這個節目是什麼樣的感情?

田歌:在製作節目的過程中,我想到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其成功的道理,《光榮綻放》背後的東西才是最光榮的。這些人的優點和缺點對我來說都不意外,但是對我個人的心態還是有一定幫助的。當我慢慢走進明星的世界以後,我知道公眾人物有什麼天然缺憾,更能夠從心裏理解公眾人物,所以我會換一種心態來訪談,並向他們學習。

“光榮”印象

小編:說道訪談,您的提問很有個人特色。

田歌:一個好的主持人,要讓自己的提問落地,生根開花。一般的主持人,他的問題拋出去不知方向,自己也解釋不了,或者等待嘉賓解釋,但有些嘉賓也解釋不了,這種問題就是失敗的。提問,一定經過主持人的思考。

小編:有的時候,您會對不同嘉賓問相同的問題,可以理解這是節目的主線嗎?

田歌:一個人的世界觀、他的生活背景確實會對一個人的事業有影響,所以我經常會問嘉賓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問他們的夢想是什麼。我覺得那些問題都是比較重要的,對他們來說是個共性的問題。我想集結出同樣的問題,讓嘉賓說出不同的感受。我更傾向通過談話展現每個嘉賓的性格和他的命運、職業道路的關係。

小編:您怎樣形容這檔節目?

田歌:用一句話就是“絕對品質,絕對田歌”。這個節目讓觀眾一看,就有田歌本人濃重的烙印,是有田歌特色的。也就是,我不同於他人的所思所想和我不同於他人的提問。我的有些問題雖然是尖銳的,但卻是溫暖的、幽默的。我把自己定位成全能型的電視人。因為節目要涉及不同的領域,都有必須要有自己的創作。我也要求欄目組的成員,要對其他藝術形式有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