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2)

愛(ài)幸(xìng)

這兩個詞都可以表示喜愛、寵愛的感情,但還有很多方麵是不同的。

“愛”,是“愛”的簡化字,是喜愛、愛好的意思,與“憎”、“惡”(wù討厭)相對,如《左傳·鄭伯克段於鄢》:“愛共叔段,欲立之”,《師說》:“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幸”,本是逢凶化吉、幸運之意,如《捕蛇者說》:“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複吾賦不幸之甚也”。後引申為帝王之寵愛,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鴻門宴》:“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誌不在小”。

“愛”、“幸”可結成雙音詞“愛幸”,表示喜愛寵幸的意思,如《史記·呂後紀》:“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

但這兩個詞在其他方麵都不相同。

“愛”,特指男女間互相愛慕的行為,如《與妻書》:“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唯恐不盡”。“愛”有“愛護”、“吝惜”義,《過秦論》:“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指南錄後序》:“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又有“同情”義,如成語“愛莫能助”。“幸”有“幸虧”義,如《促織》:“幸啄不中,蟲躍去尺有咫”。又是敬詞,如《鴻門宴》:“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即使在“寵愛”的意義上有相近的一麵,但這個意義的“愛”、“幸”也隻局限在帝王對婦女及很少數人的感情上,而“愛”的喜愛麵就廣泛多了,可以是人,如“愛其子”(《師說》),也可以是物,如“晉陶淵明獨愛菊”(《愛蓮說》)。

安(ān)寧(níng)

這兩個詞都有平安的意思,可以連用為“安寧”,表示“安定”、“太平”的意思,如《莊子·天下》:“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隻希望天下太平,讓老百姓活下去,使別人和自己都具備養生的條件,便知足而止)。

從構字方式來看:“安”字甲骨文作“”,從“女”,在“宀”中,是個會意字。上古母係社會,男子在外狩獵多危險,而母親(女)在家裏(宀)當然安全多了。《說文》:“安,靜也。”本義是平安、安全,如《論語·季氏將伐顓臾》:“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裏“安”就是安定的意思,又如《馮婉貞》:“謝莊遂安”的“安”,也是安定的意思。

“寧”,是“寧”的簡化字。金文作“”,上麵是房屋,中間是“心”字,下麵是“皿”,是盛放飲食的器皿。這也是個會意字。人住在屋子裏,有飯吃,就安心了。《說文》:“寧,安也,從宀,心在皿上,人之飲食器,所以安人也。”“寧”的本義是“平安”、“安心”,如《捕蛇者說》:“雖雞犬不得寧焉”。

“安”可引申為“安穩”,如《六國論》:“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也用以指“安撫”、“撫慰”,如《赤壁之戰》:“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寧”則可指為“安置”、“安葬”,如《祭妹文》:“故請母命而寧汝於斯”,這裏“寧”可解釋為“安葬”。

“安”又可作疑問代詞用,有“哪裏”的意思,如《鴻門宴》:“沛公安在”?又有“怎麼”的意思,如《賣油翁》:“爾安敢輕吾射”,又如《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寧”則可作副詞用,讀nìng,有“難道”的意思,如《史記·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又有“寧願”、“寧可”的意思,如《鄭人買履》:“寧信度,無自信也”,成語有“寧死不屈”。

暗(àn)黯(àn)晦(huì)

這三個詞都是表示暗和黑的意思,但並不完全相同。

“暗”,是光線不足,昏暗,與“明”相對,如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二十四》:“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成語有“天昏地暗”。

“黯”,深黑色,暗淡無光,如《夢溪筆談·采草藥》:“花過而采,則根色黯惡”。這裏“黯”是指根的顏色深黑而沒有光澤。

“暗”可表示不明顯、不公開的心理狀態或行動,如《祭妹文》:“予雖親在,未敢言老,而齒危發禿,暗裏自知,知在人間,尚有幾日”,這個“暗”就是“暗中”,不顯露給別人的意思。又表示“悄悄”,如《琵琶行》:“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又表示“糊塗不明”,如《竇娥冤》:“這都是我做竇娥的沒時沒運,不明不暗,負屈銜冤”。又可表“清幽”來形容香氣,如“暗香浮動月黃昏”。“黯”沒有這些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