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大地,地大物博,人情樸實,人居黃河、長江以北,雖有部族之分,但部族之間親近互愛,少有紛爭,一日,中州大地忽然地動天搖,驟雨不斷,黃河之水泛濫不息,中州部族搬遷易地以避災難,幾載過後,洪水退卻,各部族紛紛遷徙而回,怎奈居地荒涼;天災過後,又有瘟疫,且少有食物,病死餓死之人數不勝數,各部族人數急劇減少,十亭不足五亭之數,於是,一些小部族紛紛融入大族,各大族之間為了食物、資源、土地戰事不斷,好些中立部族也受殃及,小部族遭滅頂之災,大部族遭恐嚇、拉攏,一時間天災人禍,百姓苦不堪言。
所有的大部族中,以有熊氏底蘊最佳深厚,再者就是少典氏部族和九黎氏部族,三大部族各執一角,似有鼎立之局,三大部族由於相距較遠,倒也無互擾之心。有熊氏上古時期曾統治整個中州,由於族長一代遜於一代,又經曆史變遷,才斷了統治,使的各個部族獨而立,而眼下有熊氏的族長年輕有為,有文韜有武略,胸中有大才,有熊氏在他的統治下,一心圖誌,發展農業牧業,改造生產,將一方管理的井井有序,有熊氏在他的帶領下經過十幾載的休養生息,逐漸富足,在這幾十載中有熊氏也經曆了天災和戰事,更讓這位年輕的族長磨礪了心智,於是一統中州的想法在這位已經不再年輕的族長心中悄然滋長。
青山在中州的腹地,說不上是高山大山,但也數的上名字,而青山更是阻擋三大部族的唯一阻礙,正是因為此山,三大部族才能相安無事,互無侵擾。青山整日五彩煙霧繚繞,仙氣彌漫,山中傳說有仙,周邊的村落也多有人見過高來高去之人,於是有好事者循跡而去,也多有奇遇,於是傳至甚廣,漸漸,青山成了求仙問道的去處,而山中的青雲觀更是因此而名聲在外。有一年,觀中出了一位大德,此人用無上法力將整個觀宇翻蓋一新,又用無上法力,將觀前小道修葺成階,至於名號,由於時間過得長了,卻被佚失,後又有傳言說這大德尚存於世且隱覓觀中,是位真神大仙,且觀中大仙不止僅此一人,恐有三人之數,總之,種種傳言不絕於耳,於是,青雲觀更是名聲大躁,但是細數觀中事,無一人能說的出,也無法查究青雲觀為何時所建,為何時而立。
蒼天有好生之德,為了招呼四處絡繹慕名而來的學道之人和香客,青雲觀特在山下建起了一座名為“青雲山莊”的莊子,此莊占地數裏,屋舍連綿不絕,管轄之地更是難以丈量,正是因為地大、事多、人雜,青雲觀怕擾了青山平靜便在莊中收攬俗家弟子,用來護山和處理青雲觀一切俗事,觀中為了方便此處還特意派下外功高手教授這些俗家弟子,但是每過十年的“尋仙根”卻是青雲觀親力親為,不在青雲山莊職責之內,每代的青雲山莊莊主也皆為青雲觀中優秀弟子,且需經過層層測試過後方可擔任,每代莊主也隻能居此位十年,十年過後再換他人,一是曆練優秀弟子,二是杜絕荒廢求仙問道之心,正因如此,江湖人把青雲山莊看做青雲觀外門一般對待,讓青雲山莊在江湖上名聲鵲起,享有盛名。而另有四派與中州青雲觀齊名,分別為東臨海上的鴻儒門,西域一角的萬佛窟,南接南蠻的須彌山,北上塞外的上清宮。
青山,清晨,晨光熹微,霧靄彌漫,林中的鳥兒嘰嘰喳喳的鳴叫個不停,青雲山莊的弟子們此刻早已起床,在莊中校場站好隊列,在師傅的帶領下談納吐息、習練功法,做著每日清晨必做的早課。而入門不久的小廝則在一邊用羨慕的目光盯著場中的師兄們,一邊忙活著自個兒手頭的活兒:掃地、除塵、澆花等各種雜事瑣事,這些小廝是招入莊內不足三年的孩子,等他們在莊中滿了三年就會自然成為正式弟子,那時也就可以習練功法了。這一日,莊中還是像往昔一樣沒有什麼事情,弟子們各自忙活,年紀較小的一群孩子圍著師兄吵吵嚷嚷的央求著,年紀稍大些的孩子在空曠的場地三三兩兩的練著早課看到的招式,雖然不曾有人真正教授卻也有模有樣,早操師傅已經授完早課卻也沒有離開,正在教導著莊中的正式弟子,這些弟子有的剛剛束發,有的已經及冠,自然女弟子也是有的。
“師傅,請速速稟告莊主,莊外有一棄嬰,不知何人所棄,請莊主前去查看。”莊門接引小廝向著一名正在教授功法的師傅作揖稟告。
“好,我去稟告莊主,你速速將那孩兒抱到這來。”
“是。”小廝應道。
“稟告莊主,莊門接引小廝來稟,說是莊外有一棄嬰,不知何人所棄,我已命他抱到校場,特請莊主移駕查看。”
“好,一同前去。”說話的莊主雖已須發盡白,卻滿麵紅光,精神奇好,身上穿了一件衲衣,此衣多層粗布縫製,顯得有些笨拙厚重,是那雲遊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便禦風擋寒。此衣著在這個削瘦的老人身上雖然有些簡樸,卻顯得他仙風道骨,是個得道高人。莊主的話音剛落,人已走出幾丈開外,隻見他晃動了幾下身子,人已經漸漸遠去,而前來稟告的授課師傅此時也動了身子,雖然及不上莊主那般靈動,但也一步丈外的追著莊主的身影遠去。離地寸許的空中隻留下兩人著在腳下的十方鞋的虛影浮在空中,由近至遠的逐漸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