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天心閣位於長沙龍伏山巔,占據天時地利,自古地位顯赫,加之天心閣處於長沙古城風貌保護區的重要結點,因此以它為中心形成了長沙城南旅遊圈。圍繞天心閣分布著許多名勝古跡,有如眾星捧月,且或多或少與天心閣有著必然的聯係。來到天心閣,也不妨到它周圍去走走看看。
白沙井 白沙井位於天心閣東南一裏許,在天心區白沙路旁,自古為江南名泉之一,附近白沙街、白沙井街、白沙巷、白沙裏、白沙嶺、白沙灣、白沙遊路等街道皆因白沙井而名。明《長沙府誌》載:“白沙井,縣東南二裏,井僅尺許,清香甘美,通城官民汲之不竭,長沙第一泉。”清乾隆皇帝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中將白沙井與北京玉泉、塞上伊遜水、濟南珍珠泉、揚子江金山泉、無錫惠山泉、杭州虎跑泉一道禦定為全國七大名泉。
白沙井在錫山西坳,山基底為板岩,上部覆蓋很厚的紅土礫石層,地下水有承壓性,泉脈甚旺,原老龍潭即為泉水所彙集。據清光緒《善化縣誌》記載:“白沙井,舊建亭,為遊息品賞之處。亭廢,建石坊一座,右題玉醴流甘,左題星泉溥潤。巡撫覺羅敦福有記,勒石旁有南沙井、老龍井,涓流不竭,清冽次之。”長沙之雅稱“星沙”隱含“天星(心)與白沙”之意,故古聯稱白沙井為星泉。
民諺雲:“無錫錫山山無錫,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清初詩人蔡以偁《白沙二泉記》中的白沙井,四周野氣橫生,充滿著粗獷之美。他寫道:
長沙城南五裏地,雞犬成村,桑麻可繪,不巷不衢。編茅藉竹,三四茅屋豁出平蕪,迤邐石路數百步,半山壟、半田墅,沙石浴雨,倒樹張傘,泉即出山下焉。滿注不溢,取之不竭,甘逾醇酒,涼能醉人。折之西又得一泉,同老泉脈有如開雙奩者焉。
白沙井水為舊時長沙市民的主要飲用水源之一。康熙間嶽麓書院講席曠敏本《白沙井記》載:“時炎夏,近井居民淨夕舀之,貯以巨缸,平日擔入城,擔可得錢七八。”沙水既已成商品,白沙井旁便出現了排隊汲水的景象,汲水者以“後先為班次,擔頭各掛一瓢,班可容兩人並舀”。文中記載,白沙井砌有闌甃,寬尺許,長倍之,深度略大於寬度,其形製已與今無異。白沙井水水質極佳,清乾隆間學者張九思《白沙泉記》描述:
其泉清香甘美,夏涼而冬溫。煮為茗,芳潔不變;為酒,不酢不滓,漿者不腐;為藥劑,不變其氣味。三伏日飲者,霍亂、嘔吐、泄瀉,病良也。
清末長沙名流、史學家王先謙對白沙井水情有獨鍾,有詩詠曰:
寄我新芽穀雨前,呼奴飽汲白沙泉。
怪君詩思清如許,更有廬山活水煎。
今白沙井四周建為白沙古井公園,正麵立石坊,右建古人詩文碑廊,左建仿古式茶館,將井文化、水文化、茶文化融為一體,頗具長沙本土氣息。長沙居民雖都早已用上了自來水,但提桶至白沙井取水者仍絡繹不絕。
定王台 定王台位於天心閣北1華裏,與天心閣同處在龍伏山山脊上,是長沙最古老的曆史遺跡。千百年以來,長沙即有定王城的別稱,杜甫詩“茅齋定王城郭門”可作佐證。定王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於公元前155年受封長沙王。在西漢初年的帝王眼中,長沙尚屬不開化的“南蠻之地”,是名符其實的“卑濕貧國”,生存環境對於定居長安已經數代的劉氏王室成員來說,顯然不大適宜。為什麼景帝諸子中,劉發“待遇”最差,這與他在皇室中的地位有關。劉發的母親唐姬,本來是侍候景帝姬程氏的宮女,當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在十分偶然的情況下與她發生過一次床苐之歡,結果有了身孕,生下劉發。在等級森嚴的皇室中,以母親地位之卑微,劉發被打發到長沙來,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不過,長沙國管轄的地區正是以“卑濕”的物候條件盛產稻米,大米對於地處西北的都城來說,無疑是難得的盤中珍品。於是劉發頻頻運米去長安,又讓車輛從長安帶土回來,在城東龍伏山高敞之地築起土台,以遙望長安,聊慰繾綣纏綿的思母之情。劉發死後,諡長沙定王,故名“定王台”。清詩人熊少牧詩雲:
城東百尺倚崔嵬,迢遞長安載土歸。
一片夕陽春樹綠,慈鳥飛繞定王台。
清光緒湖南糧道夏獻雲《重修定王台碑記》中稱,“湖湘人尚氣節,風俗敦厚,雖鄉愚僻壤,談某也忠、某也孝,輒勃然色動,蓋崇其根本,漸摩成化久矣。而千古不磨者,忠莫著於賈太傅,孝莫著於長沙定王,一宅一台,巋然獨存。”隨著時光流轉,定王台屢曆興廢,至1904年,被改建成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成為我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1912年秋至1913年春,青年毛澤東寄居長沙新安巷湘鄉試館期間,每天步行到定王台讀書,早晨他總是第一個進圖書館,直到傍晚閉館才最後一個出來,中午以兩個燒餅充饑。後來他回憶說:“在湖南圖書館自學的半年,是我學習曆史中值得紀念的半年”,“從這時候起,我決心要為中囯痛苦的人,世界痛苦的人服務!”軍閥混戰時期,這裏一度被占為兵營,建築物遭受嚴重破壞,至1938年,定王台毀於“文夕大火”,今存半截台基於市圖書館內,市政府在圖書館前立碑紀念。
吊馬莊與倒脫靴 吊馬莊與倒脫靴是位於天心閣之西約200米遠的兩條老街,街名均源於古老的三國故事。東漢建安十三年(208),赤壁大戰後,劉備領兵南征,取得長沙、武陵、桂陽、零陵四郡。千百年來流傳許多傳說,“關羽戰黃忠”即是其中一個有名的故事,天心閣城下“吊馬莊”等地名由此而來。傳說,東漢末長沙城東南角城牆已修到今天心閣一帶,關羽就是從這裏攻城的。長沙太守韓玄令老將黃忠出城迎戰。關黃大戰,兩人都不忍殺死對手。先是關羽見黃忠馬失前蹄,便放黃忠回城;後是黃忠連放兩次空箭,第三箭僅射下關羽盔纓。韓玄責怪黃忠故意放空箭,命縛下處斬。正要斬首,魏延領兵救出黃忠。關羽領大軍趁機攻入城內。傳說關羽入城後,在今天心閣下的一塊空坪內歇馬,把馬吊在這裏的樹上,自往一邊歇息。後來關羽吊馬的地方成了街巷,便取名叫“吊馬莊”。黃忠救出後,劉備親自上門恭請,黃忠終於歸順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