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江西省南昌、撫州、鷹潭、景德鎮4個城市的中學生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60%的中學迄今未對學生開展過網絡道德、網絡文明和行為規範諸方麵的教育,而希望能接受此類教育的學生卻高達66%。這再次反映出基於網絡文化的課程實施所處的文化環境並不樂觀。在開發和利用網上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如何加強教育,抵製網絡上“文化垃圾”的不良影響,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網絡文化正是德育亟須挺進的陣地。2007年1月23日和4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先後兩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和研究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會議。胡錦濤總書記在會上強調,“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要在網上建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思想文化傳播平台,努力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倡導科學精神、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網絡文化建設和相關產業發展已經成為黨和國家高度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青少年的網絡素養教育作為網絡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之一,應該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本節將介紹和分析基於網絡文化的學校課程實施的德育目標、德育內容、道德方法等。
一、網絡文化背景下學校課程實施的道德目標——網絡素養的培養
網絡素養通常指網民利用網絡媒體接受和傳播信息,以及在網絡行為過程中應具備的素質和修養。網絡素養教育就是培養網民對網絡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網絡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擁有的能力。民盟北京市委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室主任沈綺雲教授認為,網絡素養不僅是現在學生們在計算機課上學的純技術的內容,還應包括對網絡的認識、利用和參與方麵的素養,對網絡積極作用的開發、利用能力,對網絡消極作用的防範、排除能力,對網絡內容的分析判斷和辨別抵製能力以及使用網絡的能力。網絡素養這一概念源於媒介素養教育。1933年,英國學者E.R.利維斯(E.R.Leavis)和他的學生丹尼斯·桑普斯(Denys Thompson)出版了論著《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該書首次就學校引入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作了專門的闡述並提出了係統的教學建議。作者認為,新興的大眾傳媒在商業動機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銷一種“低水平的滿足”。這種“低水平的滿足”將誤導社會成員的精神追求,尤其會對青少年的成長帶來各種負麵的影響,因此,教育界應以係統化的課程或訓練培養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識,使其能夠辨別和抵禦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傳播學者們通過大量研究,證實電視中的暴力、色情、凶殺畫麵,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引導,會讓他們把電視中的虛擬世界等同於真實的世界,受到電視傳遞的快餐垃圾文化、放蕩隨意的生活方式以及消極頹廢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影響。然而,傳播學、心理學和社會學起步和發展較晚的中國,在還沒有廣泛意識並且針對“電視兒童”采取有效舉措的時候,又不可避免地迎來了新一代的“網絡兒童”。作為網絡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的網絡素養教育就是以提高網絡素養為目的的教育活動。
網絡素養教育並不是簡單告訴人們反對什麼,而是要強調“人的能力的培養”。簡言之,即教育培養處理網絡信息的能力。網絡素養的內涵包括網絡受眾對網絡媒介特質的認知能力、對網絡信息的批判反應意識、網絡道德素養、網絡安全意識、網絡接觸行為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利用網絡發展自我的意識和能力等內容。具體如下。
首先,培養對網絡媒體信息的思想過濾能力。網絡媒體培育的目的是幫助青少年形成對網絡媒體的性質和功能的正確認識。在網絡社會裏,認識網絡媒體的功能和作用正成為數字化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所謂“正確”,意味著較完整和較客觀地評價網絡媒體的性質、功能和局限。因此,當接受或利用網絡信息時,首先要在對網絡媒體認識的基礎上,發現網絡信息對自己或社會的意義,逐漸養成一種思想的過濾能力。
其次,提高對負麵信息的免疫能力。網絡媒體中經常存在或新出現負麵信息。網絡媒體教育要不斷地列舉並評論這些負麵信息,以提高青少年對負麵信息的免疫能力。
其三,學會有效地利用網絡媒體幫助自己成長。青少年應該了解網絡媒體及其信息對自己的意義,了解自己的需求,並學會利用網絡媒體滿足自己的需求,以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其四,培育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在互聯網活動中,能夠創造有意義的信息,善於表達自己的思想並懂得網絡禮儀,熟練處理網上人際關係,是一個網民網絡素養成熟的標誌。
其五,培養學生正確選擇網絡信息的能力。網絡提供的信息異常豐富,同時又由於網絡社會的開放性和多元性,決定了網絡信息的複雜性,而且網絡信息的傳播打破了人們原有的行為習慣,因此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一些網站為了商業利潤,發布各種低品味的信息,甚至利用網絡捏造事實,宣傳反動言論;還有一些國內網站,宣傳並滲透他們的所謂的人道主義的觀念,這些都會毒害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感以及價值取向。過去製定的一些零散的、不成體係的網絡規約以及道德價值觀已經不適或過時了。麵對這種情況,這就要求青少年有一雙慧眼,能夠識別好壞與真假。這也是網絡環境下,中小學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六,培養保護自己安全的能力。即在網上能夠處理不良信息,保護自己不受侵害。什麼樣的網站是安全的,內容是否健康,是否有不利於未成年人的對外鏈接網站,網站是否注意嚴格保護訪問者資料,這些都是網絡素養培育的重要問題。確保網絡信息安全道德和法律同屬於社會規範。在約束力上道德規範明顯弱於法律。網絡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安全隱患。小至個人的隱私如照片、電話號碼等個人資料,大至某些涉及國家安全的技術、機密文件等都有可能被他人竊取,因此,在當前網絡法律法規建設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對學生網絡信息安全教育應包含兩個層麵:一是技術層麵的安全,比如如何防止網絡病毒、黑客等;二是精神道德層麵的安全,也就是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規範,具體而言,如不輕易在網上公布個人資料以及約見網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