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知識管理理論與網絡文化建設(1 / 3)

一、知識管理的發展背景人類社會經曆了三次工業革命之後,已經從農業、製造業轉進服務業,並且從區域經濟轉型為國家經濟,再蛻變成為全球經濟,由此,可以發覺人類的經濟版圖正朝向全球化發展。在全球化經濟中,知識成為最大的競爭優勢,知識於是變成全球化經濟中最重要的資源。因此,在全球化經濟的影響之下,唯有妥善管理、累積、儲存知識,使成員都能快速地擷取其所欲知,競爭力方能持續維持。由此可見,知識是最關鍵的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本。知識在速度、複雜性、曆史感、文字敘述、判斷以及彈性等方麵的能力,正是高度競爭的全球經濟體係所急需的要素。成員的智慧是否有被充分利用與重視,更是組織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21世紀將是以“腦力競爭”取代“體力競爭”的新時代。信息科技的發達,加速了知識管理的發展,計算機與網絡低成本的特性為知識創造了潛在的交流管道,並為知識管理開啟了新契機。計算機網絡在溝通、儲存、擷取知識上的能力,遠遠超過人們以集中的方式吸收、分析信息的能力,這使得計算機成為知識工作的利器。電子郵件、群組軟件、因特網、企業內部網絡、桌上視訊會議與多媒體計算機係統等,都促使知識管理的運作更為便利。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科技僅是知識的交流管道與儲存係統,並不能創造知識。隻有組織中樂於分享知識、創造知識的組織文化,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管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6年出版的《學習:財富蘊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報告書中,強調終身學習對於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進而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學習與人相處;學會追求知識;學會做事與學會發展……這為終身學習的發展,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1996年發表的《全民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報告書,強調終身學習應與生活及工作相結合。隨後,該組織在論述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的相關文獻中,亦涉及終身學習的理念與觀點。歐盟在1995年發表《教與學:邁向學習社會》(Teaching and Learning: Towards the Learning Society)白皮書。該書將終身學習視為最重要的教育發展焦點。它指出:人類正處於一個巨變的時代、一個屬於歐洲曆史性機會的時代、一個社會不斷新生的時代、一個新世代的起點。很明顯,未來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學習型社會。在這樣的一個社會形態中,知識與技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而終身學習則有助於三大政策目標的實現:社會統合(social integration)、提升就業力(increased employability)與自我實現(personal fulfillment)。此外,歐盟在2000年提出《終身學習備忘錄》(A Memorandum on Lifelong Learning),作為規劃歐洲全民終身學習的初步藍圖。隨後,歐盟更於2001年11月公布《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Making European Area of Lifelong Learning A Reality)報告,進而提出了實現歐洲全民終身學習的多項重要策略。而國際勞工局(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亦於2000年發表《二十一世紀的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報告書,對於終身學習在國際社會的發展,亦有貢獻。國際組織對終身學習的重視與闡揚,對於全球終身學習的發展,功不可沒。而社會變遷的急遽、社會形態的演變以及生活的轉變,更是促進了終身學習時代的來臨。與此同時,2000年由OECD下屬的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出版了《學習社會中的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研究報告;2002年OECD舉辦了“教育與學習中的知識管理”研討會,並形成了相關的研究報告《教育與學習中的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隨後OECD啟動了教育中的多項知識管理項目,包括2003年的教育中的知識管理與研發對於經濟發展作用的分析等。2002年由Edwards Sallis & Gary Jones等人出版的《教育中的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以及2003年由教育中的知識管理研究所Lisa A. Petrides and Thad R. Nodine等人撰寫出版的《教育中的知識管理:圖景界定》(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Defining the Landscape)等著作都對知識管理進行了相關論證。他們都強調,知識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關鍵要素之一,更多的研究加入教育實踐中的知識管理,以促進對於教育中的知識管理的更好理解。此外,來自知識管理項目的更為成功的故事和經驗從個體、組織擴大到民族和國家層麵。綜觀上述知識管理發展背景的相關原因,可知知識無疑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而要適應當今知識經濟的潮流與趨勢,妥善管理組織中的知識實為必要。

二、知識管理的內涵與特征Jeremy Galbreath先生認為,教育知識管理就是運用技術工具對知識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存儲並通過電子網絡廣泛傳播、利用的過程,知識和智慧的持續創造和傳遞貫穿於整個教育領域。黎加厚先生認為,從社會和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角度來看,教育知識管理是研究人類獲取、傳播共享、利用和創造新知識的活動規律,管理有關知識的各種連續過程,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理論。知識管理乃是組織運用信息科技,配合組織文化、組織結構等特性,對組織中的知識進行搜尋、組織、儲存、轉換、擴散、移轉、分享、運用的過程,經由這一連串的過程,促進組織知識的不斷創新與再生,以提高組織的生產力,增加組織的資產,並借此提升組織應對外部環境的能力,及不斷自我改造的動力。學校知識管理的過程,包括知識取得、知識分享、知識應用與知識創新四部分。學習型組織的知識管理主要包括:知識的取得、知識的儲存、知識的轉化和利用、知識的創新等四要素,知識管理的最後目標在整合此四部分的管理以形成組織的記憶後,達成組織學習與創新的過程。由此定義,可以知道知識管理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知識管理是一門藝術若說組織是一張畫布,知識與知識管理就像顏料與畫筆,經由畫筆揮灑顏料,不僅豐富了畫布,也使畫布充滿生機,更提升了畫布本身的價值;知識管理不但能使組織中的知識轉變為生產力,更從組織的無形資產中創造出價值。

(二)知識管理是一種過程知識管理是為組織麵對知識的一連串處理程序,借由發掘內部與外部的經驗、知識,經過整理、建檔、儲存等步驟,形成組織知識,再借由多元的管道進行分享、擴散、轉移,使成員能夠擷取、吸收知識,進而運用知識,形成知識創新的基礎,再依此為起點開始另一個知識管理的過程,從而生生不息。

(三)知識管理是要形塑一種文化

知識管理的成功關乎知識管理的文化。透過知識管理,組織成員能夠了解彼此分享、交流知識的重要性。這種認知會在成員心中、成員與成員間形成一種共識、文化,而這種文化可以將成員緊緊聯係在知識管理的架構之中,使成員樂意分享所知。

(四)知識管理是一種提升組織績效的策略如果將知識應用至已經知道如何從事的任務上,我們可以稱之為生產力;如果應用知識至新而不同的任務上,我們可以稱之為創新,唯有知識可以協助我們達成前述兩項目標:生產力與創新。因此,借由對知識的妥善管理,可以提升成員及組織的創新與生產力,達成組織目標,也可以使成員在分享、吸收知識之際,提升應對外部、內部環境改變的能力,強化組織整體的適應力,由此,知識管理不僅可以對內達到提高效率之實,對外更能保持組織的穩定、發展及提高競爭力,實為一種提升組織績效的策略。學校的知識工作者是指教師,因此教師的知識管理便是學校知識管理的核心項目。根據相關學者的主張,教師必備的知識包括:學科知識;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與教學相關的社會與政治情境知識。一般而言,教師個人知識屬於內隱知識,存在於個人身上,與個別情境經驗有關,是主觀獨特的,而且難以具體化與共同化;外顯知識則是存在於團體,比較具體客觀,能以明確的語言形容,可以相互流通以及向外部延伸擴散的。由於存在於個人身上的內隱知識是組織知識的源頭,因此組織知識創造的過程包括:先將內隱的個體知識團體化(或稱為共同化的過程),然後再將這種形成團體共識的知識加以外顯化(或稱為外部化的過程),成為具體明確且可有效使用的組織知識。同時組織還需要學習吸收外部知識使之內部化,以豐富組織的知識存量,然後再將各種不同來源的組織知識進一步組合化,以增加組織知識係統對於最終產品與服務的價值。

三、知識管理的成功要素分析卡爾·威葉(Karl Wiig)是知識管理領域的先驅之一,曾提出了知識管理的三個支柱與一個基礎。他認為知識管理的基礎建立在知識的創造、外顯以及運用在問題解決與作決定及知識轉移之上。在這項基礎之上,另有三個支柱,分別為:分類獲得的知識、知識的價值評估以及知識的行動管理。這項架構扼要說明了知識管理活動應該要瞄準的主要範圍。個人的知識管理涉及了七項過程。第一,知識計劃:自我負責地確立完善的知識計劃並作妥善目標分析、時間分析及情況分析。第二,知識評估:個人知識管理方案的形成性自我評鑒及總結性自我評鑒。第三,知識展現:在此項過程中涉及知識診斷與信息來源的鑒識過程。前者包括對個人的先備知識分析及需求分析;後者則涵蓋搜尋信息與分析信息。第四,知識產生:針對各類的信息形態,如文章、演講、圖畫、影片、多媒體、學習軟件等進行信息處理與知識建構。第五,知識傳播:此項過程涉及與他人的信息與知識交流,個人必須發展與人溝通與互動的能力,而信息科技的運用亦為不可或缺。第六,知識運用:發展適當的策略以有效運用知識。第七,壓力與缺失管理:包括動機監控並能從錯誤中學習。相應地,知識管理的成功要素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