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意外之喜
當小武將那把槍撿起來的時候我才看清這是一把81式自動步槍!
81式自動步槍是中國軍隊裝備的一種製式步槍。於1979年下達的研製任務,1981年設計定型,在1983年正式投入大量生產、正式裝備中國軍隊。包括采用固定木質槍托的稱81式自動步槍、采用折疊金屬槍托的稱81-1式自動步槍。81式自動步槍與81式7.62毫米輕機槍組成81式槍族。這3種武器的主要結構相同,自動機、複進機、擊發機構、導氣係統、供彈具都能在族內各槍互換使用,約有65種零部件可以互換通用。連同其他零部件通用率達到70%!
81式自動步槍自動方式采用導氣式,槍機回轉式閉鎖,可實施單、連發射擊,使用1956式7.62毫米槍彈,能裝30發子彈,彈頭初速720米\/秒,固定的槍榴彈發射具能用空包彈發射60毫米反坦克槍榴彈,也可用實彈發射40毫米槍榴彈係列,最大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800米。
看到這把槍大家都充滿了驚喜,有了這把槍以後大家的腰杆子都能挺起來了!小武把槍遞給我之後又去軍人的屍體上翻了翻,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樣很不尊重我們的英雄,但是現在這樣環境下我們也隻能先盡量保證我們的安全。小武隨後又找到了八個彈夾,裏麵都已經壓滿了滿滿的子彈!
更驚喜的是小武還找到了一把92式手槍和五個手槍彈夾,彈夾裏麵同樣裝滿了子彈。另外還有一把製式的三菱軍刺!92式手槍,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公安機關的製式手槍之一,已經服役多年,其設計理念和可靠性得到了廣泛認可。這種半自動手槍以9x19毫米的北約標準彈藥為裝填彈藥,以其良好的耐用性、精確性以及合理的人體工程學設計,成為中國武警和軍隊中浴火鑄就信譽的存在。
92式手槍的一個關鍵特性是其裝彈量,標準彈匣可裝載15發9毫米口徑的子彈。這種裝填量的設計,兼顧了火力與攜行的便攜性,使手槍在多變的戰場環境和執法任務中展現出靈活多用的特點。同時,彈匣設計的合理性使得快速換彈過程中動作更為流暢,確保了射手在關鍵時刻的應變能力。
三棱刺刀是一種刀身呈棱形,並且有三麵樋的特殊軍用刀具,長度在30~50厘米之間。事實上,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中國就已經誕生了三棱刺刀的鼻祖。
在《毛詩·豳風·破斧》中記載:“既破我斧,又缺我錡。周公東征,四國是吪。”其中“錡”便是一種齊刃如鑿的兵器!
而西方直到公元18世紀,才開始在槍械上安裝刺刀,用來提高士兵的近身白刃戰能力。當槍身修長的步槍與刺刀結合起來時,長度往往能達到180厘米以上,在白刃戰中幾乎可以當做一柄長矛使用。
不過,相比普通的刺刀,三棱刺刀的殺傷力還要更加凶猛。雖然三棱血槽的設計令它不具備劈砍能力,但卻賦予了它極強的刺擊能力,一旦刺中人體,便會造成一個難以止血的血窟窿,傷口之恐怖足以令最富有經驗的戰地醫生都束手無策。
解放軍使用三棱刺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蘇聯SKS半自動步槍上的軍刺。
在50年代中蘇蜜月期時,解放軍引進了SKS半自動步槍的生產技術,從而製造出國產版本56式半自動步槍,三棱刺刀便在此時一並成為了解放軍的製式冷兵器之一,它也被稱為56式三棱軍刺。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後,20萬解放軍兵分兩路,從東、西線分別進攻越軍的多個邊境重鎮。而在此時,56式三棱軍刺與56式半自動步槍,均是解放軍最主要的步兵武器,它們也迎來了麵對實戰的機會。
不得不說,56式三棱刺刀的殺傷力的確令人滿意。由於國內兵工廠在生產這款軍刺時,會在表麵塗層特意添加特殊的砷元素,這一成分可以有效阻礙人體凝血機製愈合傷口,因此被三棱刺刀捅傷的越軍士兵往往會在痛苦的失血中不治身亡。
而且三棱刺刀比普通的單刃刺刀結構更加堅固耐用,即便經過多次白刃戰格鬥,也很難出現卡刃缺口的現象,足以勝任長時間的高強度戰鬥。
據傳越南方麵曾因為我軍三棱刺刀的殺傷力過於恐怖,不得不上報聯合國“告狀”,認為解放軍使用的這種武器“極不人道”。
不過,當三棱刺刀在對越戰場上展露驚人威力的同時,解放軍一線戰士卻對這款武器的風評貶褒不一。一些戰士認為,三棱刺刀的折疊式設計過於死板,刺刀隻能折疊在槍口下方,卻無法從步槍上拆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