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學校文化自然是社會文化的組成。由此,學校文化的基本性質和功能應該是由社會化的共性所決定,學校文化也應自覺地反映著這樣的普遍要求。我們辦學的全部思考和實踐,努力地融合於社會的文化背景和發展的過程之中,同時根據自身學校的特點形成富有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
一、“學會參與,主動發展”學校文化的孕育背景
學校文化建設是現代學校的必然追求,也是攀登文化辦學高峰的必要階梯。
可以這麼說,我校“學會參與,主動發展”現代學校文化建設,是在時代的呼喚、理論的先導和現實的需求下脫穎而出的。也就是說,理論要求和現實發展,是我們提出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的思考本意。
(一)“學會參與,主動發展”學校文化建設,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
1992年下半年,國內形勢發生很大的變化,我校形成並開始進行了“學會參與”的課題研究。鄧小平同誌的南方講話,中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計劃經濟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代中國處於曆史性的大轉折時期。此時,主體精神成了時代精神的核心內容,以人為本,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也就成了現代學校的根本指導思想,這也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契機和可能。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我校的“學會參與”課題應運而生。
萬小是處於上海中心城區靜安區的一所普通小學。此時的靜安區作為國際化城區,對教育、對市民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高起點、外向型、國際化的方針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精品教育目標。這就需要學校重新審視自身的教育,尋找通向優質教育的道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望。
“學會參與,主動發展——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了。我們認識到,市場化的社會需要主體發展的人,需要促進自主學習的教育,也就需要能成為學生引導者的教師。其次,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需要全麵發展的人,需要促進探究學習的教育,需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師。第三,信息化社會要求持續發展的人,需要能夠促進持續發展的教育,需要終身學習、不斷提高、作為學習者的教師。
我們認為,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為培養合格公民,使自然人走向社會人的奠基教育。因此,我們研究的課題,即我們的學校文化建設,是要把培養人的目標,將師生時代精神的培育和文化品位的塑造放到全球視野中。我們努力地讓自己樹立明確的辦學思想和理念,把握素質教育的方向和要求,立足於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並在課題研究實踐中逐步形成具有萬小特點的校園文化。
(二)“學會參與,主動發展”學校文化建設,順應了學校教育內涵提升的需要
“學會參與,主動發展”的思想理念,是課程改革在我們學校最集中的體現。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期,上海基礎教育興起的第一期課程改革,繼而90年代後期到跨入21世紀,上海基礎教育第二期課程改革的進行,標誌著教育改革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課程改革成了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載體。課程的內容體現了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關注了學生的經驗,增強了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係。同時,也對中小學教育、管理、專業素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育改革從外延向內涵發展,這不僅引起了思想、理念的變化,而且要求學校全方位、係統整體地滲透素質教育因素。文化辦學也就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
本課題也正是基於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而產生的。在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堅持培育師生的主體精神,紮實地為學生的終身成長奠定基礎。要求全體學生全身心地參與教育的全過程。突出強調學生應在自身的參與過程中去體驗、去獲得,從而去實現最佳的教育效果,獲得最佳的發展。
學校注重課程教學改革,在原有課程設置的基礎上,開設了符合學生實際、符合教改需要、符合社會和家長需求的校本課程。學校全麵實行小班化教育,使每一個孩子擁有更充分的學習時間和活動空間,獲得更完美、周到的服務。
在課程改革中我們明確方向,堅持不懈;遵循規律,探索前進,始終遵循這樣三項原則:不要讓教育違背教育的本義;不要讓教育脫離教育的實際;不要讓教育超越教育的職能。遵循這樣的原則既體現了我們對教改富有激情,又體現了我們對教改充滿理智,使萬小在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學會參與,主動發展”,銳意進取,穩步前進,不斷收獲。
(三)“學會參與,主動發展”學校文化建設,引領了學校發展走向文化辦學的更高層次
萬小原本是一所很普通、很一般的學校,要從普通走向不普通,從一般走向不一般,萬小所遇到的問題、困難比其他學校要多得多。為此,我們始終站在現實的基礎上,走著一條艱苦創業之路,一條科研興校之路,以求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成功之路。經過十多年的“學會參與”主題的研究、實踐、探索,當學校跨入21世紀時,已經在教師團隊、課程教學、管理機製、教育科研、社區環境和辦學設施等方麵,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獲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在社會上贏得了一定的聲譽。那麼如何在新形勢下實現新的飛躍?這就促使我們將課題引向深入,於是我們形成了“學會參與,主動發展——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的研究主題和發展方向,明確了文化辦學的定位,確立了文化追求的目標。此時學校的客觀現狀是:
(1)進取的教師團隊。學校擁有了一支比較年輕、富有朝氣、充滿潛力、積極向上的教師隊伍。通過“研究型教師群體建設的實踐研究”,越來越多的教師具有了研究型教師的基本特征。他們在教育實踐中善於學習,善於思考,善於改進自己的實踐行為。學校各個學科均有帶頭人。但是,還缺少市、區的名牌教師,教師的學曆層次和職稱層次還有待提高,教師間的能力水平尚參差不齊,少部分教師還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求,這已成為學校持續發展的瓶頸,也成為我們謀求學校新發展的重中之重。
(2)優化的課程教學。學校已基本形成了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探究性課程的整合結構,為學生的全麵發展提供了保證。還出現了像“做中學”、“數學思維訓練”、“童話創編”、“小課題探究”等相對成熟,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通過長期的堅持,“學會參與,主動發展”的教學理念和要求正在轉化為全體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但是,學科之間的發展還不平衡,教師之間的發展也不平衡,要全麵地、高質量地實施新課程,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