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FJ省句容、金壇兩市交界,距離古都南京六十裏處,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茅山,被稱作“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稱。
此時是夜裏淩晨,萬籟俱寂,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從茅山上直通山下。
一輪圓月掛在空中,皎潔的月光灑下,宛如鵝黃色的華麗綢子一般,靜謐而安詳。
朦朧的月色中,一個少年身穿藏青色道袍,足踏圓底道靴,袍擺垂到靴子上沿,隨著少年走動而輕輕擺蕩,碰到路邊的花草,沾上些許露水,濕了一圈。
道袍少年長的不算帥氣,五官也不精致,沒有什麼讓人一眼看到就忘不了的地方,放到人堆裏,也得來來回回遇到幾次,才會注意到,其實這少年還是挺耐看的,眉清目秀,嘴唇微薄,臉上也很幹淨,有小白臉的潛質。
當然,若是你第一眼先看到的,是那雙幽黑深邃,宛如漆黑夜空中璀璨明星一般的眸子的話,就會被那奕奕的目光所吸引,深深的印在腦海裏。
“你存在,我深深地腦海裏——”
劉子日神情專注,扯著公鴨嗓子哼唱,晃悠悠的下山,陶醉在自己的歌聲中。
他背著一柄兩尺七寸長的桃木劍,用灰布包裹著,係在背上,腰間挎著一個繡著八卦圖形的長方形布包,裏麵也不知道裝的是什麼,偶爾和身體撞擊,發出沉悶的響聲。
這是標準的道士打扮。
自宋朝以來,華夏捉鬼界最為出名的,便是南毛北馬,以黃河為界,驅魔龍族馬氏一家在北方除魔衛道,而南方,則是由創立於東晉興寧二年的茅山派負責。
驅魔龍族馬氏一家暫且不提,茅山道家源遠流長,據說在5000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東晉時期,茅山人葛洪在茅山抱樸峰修煉,並著書立說;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製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
茅山派傳承至今,已有1650年曆史,曆經九十七代,風雨飄搖,始終屹立不倒。
劉子日,是茅山派九十八代大弟子,繈褓時由當代茅山派掌門龍一道長在山腳發現,疑為棄嬰,抱上山撫養成人。
五歲修道,展現出超常的天賦,根骨清奇,意誌堅定,修行一十三載,已經將九字真言第四字者字訣修成,修為冠絕茅山派青年一代,不弱於曆代同齡祖師。
九字訣,臨兵鬥者皆陣列行前,亦名奧義九字,六甲密祝,出自葛洪《樸抱子·內篇卷十七·登涉》,“入名山,以甲子開除日,以五色繒各五寸,懸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凡九字,常當密祝之,無所不辟。要道不煩,此之謂也。”
華夏道教有許多禁術,禁術又稱"禁法",道教認為用此可遏製鬼物和毒蟲猛獸。禁術蓋由早期氣術、符法派生而來,始見於東漢末。可分為"氣禁"與"咒禁"兩類。
而九字真言,則屬於咒禁,它是利用一種特別的音符,配合相應的手印,震動身體內部的氣脈,使它發出生命的潛能,變為超越慣有現象界中的作用,而進入神妙領域,乃至可以啟發神通與高度的智慧。
劉子日哼著小曲,手裏拿著最新款的iPhone5s,踏著輕盈的步伐,很快來到山腳下的一處破廟前。
這是一座建於清朝時期的山神廟,早年香火旺盛,頗為靈驗,後來在特殊時期時被搗毀,神像也摔得粉碎,隻剩下殘破的空廟,早已沒有人前來祭拜。
前些日子,這座破廟裏發生了一些怪事,上山旅遊的遊客晚上在此處歇息,醒來時總是發現自己身上的衣物被扒的精光,紅果果的躺在廟外的荒草從中。
據他們後來回憶,夜晚淩晨時,廟裏陰風陣陣,似乎是夾雜著女人的哭聲,甚至朦朦朧朧中,看到一個披頭散發的白衣女子飄蕩,十分模糊,看不清麵孔。
初時,他們心裏很害怕,但是沒過多大會,就感覺腦袋昏昏沉沉的,不知不覺中睡去,等早上醒來時,就變成了這般模樣。
而且,出事的人,都是二三十歲的中年男子,女人則衣物無損,毫發無傷,不過也是躺在廟外。
這件事頗為怪異,傳的沸沸揚揚,有人說是廟中可能有一種扭曲的磁場,能夠影響人的大腦皮層,使人產生幻覺,看到鬼影,在睡夢中夢遊,自己脫掉衣物,走出破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