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臨床病症的治療(一)(1 / 1)

針灸治療概論

1.1針灸治療原則

針灸治療疾病的原則是依據疾病發展變化的性質而定的。疾病的性質,雖然錯綜複雜,千變萬化,但不外乎陰陽、表裏、寒熱、虛實,故稱為八綱。針灸治療疾病的原則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又如《靈樞·經脈》也說:“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二篇經文指出針灸治病的原則大法是,凡邪氣盛滿時,當用瀉法,以瀉過盛的實邪;正氣不足,機體虛弱時,應用補法,以補其不足,使正氣充實。若屬熱邪,應當用疾刺法或刺之出血,以瀉其熱邪。若寒邪過盛,應當用久留針的方法,以使陽氣複歸而祛寒散邪,或用灸法以助陽散寒。若氣血瘀滯,閉阻經絡時,用出血法,以行氣活血化瘀。若陽氣不足而氣血經脈陷下時,則宜用灸法,以溫通氣血,升陽舉陷。若病有不因血氣之虛實,而惟逆於經者,則當隨經所在取之。因此,臨床運用針灸治病時,應依據中醫基本理論,運用望、聞、問、切四診,並配合其他方法,綜合分析判斷,明確八綱,才能正確運用針灸治療原則。

1.2腧穴處方的組成原則

關於腧穴處方的組成,從《內經》中可看出,它既不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單純從局部著眼,機械地采用所謂“以痛為腧”的方法,也不是孤立地對待病證,而是從病人的整體進行觀察,全麵考慮,根據病情,結合腧穴性能,嚴密組織,有方有法,靈活多變。腧穴處方的組成,不但有大小緩急之分,而且有奇偶之別。就處方組成來看,既靈活,用穴又巧妙,但必須以經絡學說為指導,以病證為依據。它既有以病變局部的腧穴處方,也有屬遠道的腧穴配伍,還有辨證取穴的處方等。

1.3選穴原則

穴位的選取可分為近取、遠取和辨證取穴3種法則。

1.3.1近部取穴

近部取穴是依據每一腧穴都能治療所在局部和鄰近部位的病證這一普遍規律提出來的。如眼病取睛明、瞳子、四白;耳鳴耳聾取耳門、翳風;鼻病取迎香、印堂;牙痛取下關、頰車;胃痛取中脘、梁門;足痛取丘墟、解溪;《百症賦》說:“懸顱、頷厭之中,偏頭痛止”。還有目前治療腱鞘囊腫、甲狀腺腫大等,用近部取穴治療,效果較遠道取穴為佳,已被多數人公認。但如局部病痛有炎症性病灶、創傷、瘢痕等,則應避免局部取穴。

1.3.2遠道取穴

遠道取穴是在遠隔病痛部位的取穴,一般多取肘、膝關節以下的穴位為主。這類腧穴處方在《內經》中用之甚廣,屢見不鮮。曆代醫家又有所發展,在後世醫籍中較為多見的如《針灸大全·千金要穴歌》說:“三裏、內庭穴,肚腹妙中訣;曲池與合穀,頭麵病可撤;腰背痛相連,委中、昆侖穴;頭項如有痛,後溪並列缺;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又如《針灸聚英·四總穴歌》說:“肚腹三裏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麵口合穀收。”還有《針灸聚英·肘後歌》說:“頭麵之疾針至陰,腿腳有疾風府尋,心胸有病少府瀉,臍腹有病曲泉針。”此類例證還有許多,目前對這類遠道取穴處方,用之甚廣,如足三裏、內關治胃痛,合穀、內庭治牙痛,魚際、少商治咽喉痛,後溪、絕骨治落枕等,均有明顯效果。至於《靈樞·終始》所說:“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也屬於本法之內。

1.3.3隨證取穴

亦稱對證取穴或辨證取穴。它與近部取穴,遠道取穴不同。近部取穴,是以病痛部位為依據,遠道取穴,是以經絡學說為指導,以循經取穴為主要內容。但對全身性病證,並不能完全概括其處方組成與選穴方法。如發熱、自汗、盜汗、虛脫、失眠等,則應根據中醫理論進行辨證和腧穴主治功能來組方選穴,此時就應當用隨證取穴法。如《難經·四十五難》說:“腑會太倉(中脘),髒會季肋(章門),筋會陽陵,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膻中。”這些腧穴都與某些病證有密切關係,在臨證時隨證選取。如氣病的胸悶、氣促,取膻中;血虛或血證取膈俞;筋病取陽陵泉等。又如外感發熱取大椎、曲池、合穀以解表清熱,昏迷急救取人中、素、內關以醒腦開竅蘇厥,陰虛發熱、盜汗取陰郤、複溜以滋陰清熱止汗等,都屬於隨證取穴的範疇,為臨床所常用。

以上3種取穴法,既可單獨使用,亦可相互配合應用。如《靈樞·四時氣病》說:“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裏。”肓之原即氣海穴,為本病的局部取穴,而上巨虛、三裏是遠道穴和隨證取穴,是為3種取穴法較為典型的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