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的手被燒傷了,他也不覺得疼,驚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很完整,蔡邕就將它買了下來。然後精雕細刻,一絲不苟,費盡心血,終於將這塊桐木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這把琴流傳下來,成了世間罕有的珍寶,因為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人們叫它“焦尾琴”。
這架“焦尾琴”與齊桓公的“號鍾琴”、楚莊王的“繞梁琴”、司馬相如的“綠綺琴”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
蔡邕全家到了會稽高遷,這裏竹子成林,引起了蔡邕的逸趣,想取竹製笛以消除旅途之勞累。一天午後,他獨自到竹林裏挑竹料,可是並沒有找到合適的,隻好掃興而歸,不覺來到柯亭,這個小巧玲瓏的竹亭子卻吸引住他。他邁步踏了進去,四邊瞧瞧,忽然對著屋簷下的竹子數了起來,數到第十六根就停住了,睜大眼睛呆呆地看著,好似想到了什麼,馬上搬來了一把梯子爬上去對著那根竹子又看又撫摸,越看越愛,並一邊喊著“王大哥!王大哥!請把這第十六根竹子給我拆下來。”王大不解地說:“亭子昨天才蓋好,拆不得啊!你要竹子,後麵竹林有的是,我給你去砍來”。蔡邕著急地說:“我要的並非普通的竹子,而是絲紋細密,又圓又直,不粗不細的竹子。你看這竹子光澤淡黃又有黑色的斑紋,從裏到外都是一根再好不過的製笛材料,林子裏的竹子我都找遍了,就沒有這麼好的,請你還是給我拆下來吧!”王大終於同意了。笛子作成後,果然不同凡響。由於竹子取材於柯亭的緣故,乃取名“柯亭笛”。
焦尾琴、柯亭笛可以說都是稀世珍寶,不過,這還不是蔡邕留下的最珍貴的寶物,最珍貴的,要數他的女兒,蔡琰。
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生在這樣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蔡文姬從小以班昭為偶像,也因此從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並有誌與父親一起續修漢書,青史留名。
蔡文姬第一次出嫁,遠嫁河東衛家,她的丈夫衛仲道是大學出色的士子,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可以想象,衛家隱瞞了衛仲道的身體情況,簡直把蔡琰當成了衝喜的人選。
因為兩人無子女,蔡文姬遭到衛家嫌棄,認為她"克死丈夫",當時正年少氣盛、心高氣傲的蔡文姬,哪裏能受得了這種白眼,她不顧父親的反對,憤而回家。
董卓死後,他的部將李傕等人又攻占長安,軍閥混戰的局麵終於形成。羌胡番兵乘機掠擄中原一帶,在“中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縱獵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入朔漠,回路險且阻。”的狀況下,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齊被帶到南匈奴。
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當初細君與解憂嫁給烏孫國王,王昭君嫁給呼韓邪,總算是風風光光的占盡了身份,但由於是遠適異域,產生出無限的淒涼,何況蔡文姬還是被擄掠呢!飽受番兵的淩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來,這年她二十三歲,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這十二年中,她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嚐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當然她也為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學會了一些異族的語言。
在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經基本掃平北方群雄,把漢獻帝由長安迎到許昌,後來又遷到洛陽。曹操當上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氣的時候,就能想到過去的種種,尤其是在誌得意滿的時候,在這回憶中,想到少年時代的老師蔡邕對他的教導,當他得知蔡邕的女兒被撈到了南匈奴時,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要把她贖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