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規則遊戲。但是一定要驍勇善戰。”
耐克的標誌代表著文明之初勝利女神鼓舞智勇雙全的戰士廝殺沙場的精神。
耐克,原名藍帶運動,為俄勒岡大學田徑運動員費爾·奈特和他的教練比爾·鮑威曼1962年共同創建。公司最初作為日本鞋類製造商Tiger的分銷商,奈特經常開著車在田徑盛會內外推銷他的鞋。許多頂級俄勒岡田徑運動員開始買他的鞋,這種日本鞋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公司第一款自行設計的產品是根據鮑威曼的“華夫餅”創意,鞋底就是用一個烤華夫餅的鐵模製作成型。1965年華納兄弟的卡通宣傳畫上,一隻山狗一直試圖追上在Nike路上奔跑的人,興許正是這個創意才有了後來名揚四海的耐克品牌。公司的盈利增長迅速,1966年,耐克第一家零售店開業。1978年,藍帶體育重新改回希臘女神耐克的名稱,並讚助運動員史蒂夫·普雷方丹。對運動員的讚助成為公司迅速拓展的一個關鍵市場工具。
耐克生產很多領域的體育裝備。他們的第一款產品就是田徑跑鞋和籃球鞋。耐克現在還生產各種體育運動的運動衫,包括田徑、足球、棒球、網球、橄欖球、曲棍球、板球和高爾夫球。耐克最新上線的生產線是耐克6.0和專為溜冰板設計的耐克SB鞋。耐克最近還推出了板球鞋,被稱為Air Zoom Yorker,比同類競爭對手的鞋要輕30%。耐克將其產品的定位瞄準“年輕而物質化的人群”。當然,它也為沃爾瑪之類的折扣店生產鞋。
1980年,耐克已經占據了全美運動鞋類市場50%的份額。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口頭廣告的宣傳,而非電視或其他印刷廣告媒體。耐克的第一個商業宣傳電視片製作於1987年。20世紀80年代後,耐克的產品逐漸打入其他運動領域和世界各地。
耐克在世界各地有500處生產基地和分公司,分散在美國之外的45個國家。大多數工廠在亞洲,其中包括中國、中國台灣、印度、土耳其、泰國、越南、巴基斯坦、菲律賓、馬來西亞和韓國。耐克不願對外界透露與其合作的簽約公司的信息。當然,由於一些組織如Barbie.com的激烈批評,耐克最終還是在其年報上公布了簽約工廠的信息。耐克計劃到2011年實現“碳中和”。
由於耐克涉及眾多運動領域,因此他們和幾乎所有體育和運動流行品牌都有競爭關係。最初,耐克幾乎沒有競爭者,因為沒有任何一家單一的品牌能夠直接和耐克比拚,直至20世紀80年代銳步的出現。銳步已經與美國橄欖球聯盟和國家冰球聯盟簽訂了商品廣告推銷協議,且於2006年被阿迪達斯收購。耐克的其他競爭對手還有彪馬,全球第三大鞋類和運動服裝供應商。
Nike: Play by the Rules
"Play by the rules. But be ferocious."
The NIKE 'swoosh' embodies the spirit of the winged goddess who inspired the most courageous and chivalrous warriors at the dawn of civilization.
Nike, originally known as Blue Ribbon Sports, was founded by University of Oregon track athlete Phil Knight and his coach Bill Bowerman in 1962. The company initially operated as a distributor for Japanese shoe maker Tiger, making most sales at track meets out of Knight's car. Many top Oregon runners began wearing the shoes, and the shoe's popularity grew quickly. The company's first self-designed product was based on Bowerman's "waffle" design in which the sole of the shoe was molded by a waffle iron. A 1965 Warner Brothers cartoon featured the coyote trying to catch up to the road runner in Nike (rather than the usual Acme), perhaps an inspiration for the later use of the name. The company's profits grew quickly, and in 1966, its first retail store was open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