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與青少年成長的關係挫折即失敗、挫敗、阻撓或“碰釘子”。在我國古代的《管子·王輔篇》中曾有“兵挫而地削”之說,在《後漢書·馮異傳》中也有“北地營保,安樂觀望。今編域獲全,虜兵挫折”之說,此處所說的挫折主要指戰爭失利。心理學上的挫折指個人在通向目標的過程中遇到了難以克服的障礙和幹擾,致使動機不能實現、需要無法滿足時所產生的情緒反應。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挫折並不會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從出生開始,挫折即與我們相伴相隨。倘若把人生比作一次航程,那麼挫折便是伴隨著航程的大大小小的浪花。當生命之舟駛離溫馨港灣的時候,等待我們的將是風浪的搏擊——體驗艱辛以及品嚐前進的喜悅。倘若把成功比作太陽,那挫折便是日蝕或黎明前的黑暗,人不能永遠生活在陽光下,挫折有大有小,任何人都不可避免。有了這一認識,青少年便有了心理準備,便能較坦然地麵對來自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各方麵的挫折。而不會片麵認為別人都那麼開心,唯有自己煩惱不盡。
從挫折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挫折包括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挫折情境越嚴重,挫折感受也越強烈。另外,挫折情境又可分為實際挫折與想象挫折,前者對人的影響是有形的、有限的、可估量的,而後者對人的影響則是無形的、無限的、不可估量的。由此可見,後者對人的影響更大,常常在人行動之前就把人先擊倒。例如一個比較自卑的學生,在沒與人交往之前,先想象自己肯定會失敗,別人不會接納自已,因此不敢去交往,而實際情形並沒有這麼糟。
那麼,造成挫折的原因是什麼呢?心理學將之歸結為客觀的外界因素和主觀的內部因素兩類。
1、外界的客觀因素,即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限製和阻礙。如惡劣氣候、意外事故、罹患疾病、生離死別等,是人難以預測和左右的自然環境因素。但人的挫折更多的來源於社會環境因素,即政治、法律、經濟、風俗、道德等方麵的限製。如“文化大革命”十年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錯案,導致很多家庭家破人亡;人際關係緊張,才能得不到發揮;青少年與父母產生代溝等。
2、內部的主觀因素,即個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限製和阻礙。如個人生理缺陷、像色盲者不能成畫家、身材矮小不能當籃球運動員、高度近視不能當飛行員、弱智者無法從事複雜的腦力勞動等,都屬於個人生理因素方麵造成的挫折。而心理因素方麵主要是動機衝突而引發的挫折。人的動機是複雜多樣的,當以上動機相互排斥或難以取舍時,就會形成動機衝突。動機的衝突常常會造成動機部分不能得到滿足,同時,也就使動機所指向的目標的實現受到阻礙,產生挫折感。動機衝突包括三種情形:
1、雙趨衝突,也可以叫作正衝突。它是指對於兩個具有同樣吸引力的目標,由於實際條件限製而產生難以做出取舍的衝突情境,即“魚與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境。如周末既想看精彩影片又想回家看望父母,產生內心衝突。
2、雙避衝突,也可以叫作負衝突。它是指對於兩個可能對個人具威脅性、不利的目標不得不二擇一時產生的衝突情境,即“前有懸崖、後有追兵”的情境。如有的學生既不想努力學習,又害怕考試不及格,但必須選擇一種。
3、趨避衝突,也可以叫作正負衝突。它是指個體對於同一目標產生接近和逃避兩種動機、由此產生矛盾心理是什麼樣呢?如既想健美又怕鍛煉辛苦、既想參加社會活動又怕影響學習、既想參加比賽又怕失敗等,這種進退兩難的境地,在日常生活中最多。
心理因素方麵還有:社會經驗不足、處理問題的方法片麵、缺乏相應的知識、能力與期望相矛盾,這些都容易產生挫折。
實際上挫折是人的一種自我的內心感受,與旁觀者關係不大。挫折的產生與一個人的動機、需要、抱負水平、對成功的預期有重要關係,與一個人對挫折承受能力也有很大關係。比如同樣的挫折情境,由於主體的認知不同、承受能力不同,產生的挫折體驗也不同。有的人一遇挫折便以為遭遇了滅頂之災,愁眉苦臉,歎自己“命苦”、“倒黴極了”,而正確認識挫折的普遍性,將挫折當成引導人們奮進的人生教科書和駕馭人生的至理名言卻反映了一種強者的胸懷。比如魯迅先生說:“偉大的胸懷,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自己的不幸。”而牛頓說:“如果你問一個善於溜冰的人如何學得成功時,他會告訴你:‘跌倒了,爬起來。’”
青少年除認識挫折的不可避免性之外,還應該認識挫折對人具有激勵和消極的雙重性,即挫折對人有利有弊。從好的方麵來說,挫折會給人經驗、催人成熟、使人奮起。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失敗是成功之母”、“自古英雄多磨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挫折對青少年來說有成長和鍛煉兩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