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黃光裕借殼上市國美稱王,摩根威逼利誘永樂請降
(1)
資本逐鹿的家電連鎖零售業,民企、外企攻城略地,戰事不斷。這是一場考驗"胃口"也考驗"消化"能力的並購戰,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遊戲。
上世紀90年代的黃光裕還是個傳統的民營企業家,靠創業之初的一點運氣、一份膽量和自己的勤奮,一點一滴地積累著自己的財富。到90年代末,黃光裕的企業已初具規模。
當然,這時的黃光裕離首富的距離還很遠,改變這一距離的是他結識的在香港資本市場有"金牌殼王"之稱的潮汕同鄉詹培忠。詹培忠堪稱傳奇人物,號稱炒股幾乎未失過手,先後做過香港資本市場20多個"殼"生意,並因此賺得巨額財富。
從2000年6月到9月的3個月間,詹培忠得手了一個新的"殼公司"——香港上市公司CapitalAutomationHoldingLimted(京華自動化集團有限公司),股票簡稱:京華自動化(0493.HK)。幾經買賣,詹培忠控製了京華自動化。
黃光裕此時正欲圖謀進入資本市場,二人一拍即合,開始了對京華自動化的重組。17歲出門闖天下的黃光裕,靠100平米不到的店麵起家,那時的他不會聯想到自己的名字和"中國首富"有什麼關係。一個"垃圾殼公司"在資本騰挪中變身"國美電器"。35歲的黃光裕資產瞬時膨脹至百億,榮登2004年度胡潤百富榜上中國首富。
而這時老對手蘇寧電器加快了內地上市步伐,這迫使黃光裕也必須加快動作。黃光裕一邊等待"24個月的禁期"結束,一邊拉開了國美的重組大幕。
為了配合上市,黃光裕開始在香港造勢。在大陸,國美是數一數二的電器零售商,但在香港的名聲卻不大。此前,黃光裕曾在2003年11月在香港九龍島最繁華的旺角開設了第一家香港分店,占地達2.5萬平方英尺,在當地屬於超大型賣場。2004年5月後,黃光裕在香港加速了擴張的步伐,每周開一店、連開三店,配合媒體宣傳造勢,國美品牌的知名度在香港得以大大提高。香港電器零售商大哥豐澤電器突然倍感壓力,對這個"外來戶"刮目相看。國美電器在香港本地的"現場秀",為國美電器成功借殼中國鵬潤打下了很好的伏筆。
在蘇寧電器內地上市申請獲得中國證監會正式通過1個月後,衝出"24個月的禁期"的黃光裕終於出手。由於經過此前中國鵬潤的一次配售新股,此時的黃光裕持有66.9%的股份。
黃光裕為國美定下2005-2008年的"四年發展計劃"。到計劃完成的2008年,整個國美電器營業額將增至1200億港元,是上市公司2004年全年銷售額120億元的10倍。其在國內市場占有率也將相應提高到10%-15%。目前國美內部已有一支300餘人的開店隊伍。"我們將以最快速度向二、三級市場深入,國美現在最不缺錢,隻恨不能飛起來圈地。"這最近已成為國美不少高層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黃光裕從前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做事一定要找對感覺",如今的"感覺",真好!
(2)
與黃光裕的一路高歌猛進相比,陳曉的個人經曆則顯坎坷,雖然陳曉領軍下的永樂電器一直穩居內地家電連鎖業的第三。
創建新的永樂電器之前,陳曉在國營上海永樂家電批發總公司工作。這家企業鼎盛時銷售額突破過18億元,但很快陷入了房地產投資熱的泥沼,瀕臨破產。陳曉帶領40多名員工集體辭職,買下"永樂"品牌。
1996年,他們成立了新的股份製企業:上海永樂。1998年,上海永樂由家電批發商轉為專賣零售商。2000年,國美的黃光裕開始謀劃買殼時,上海永樂管理層及雇員完成了對公司全部股權的收購,陳曉成了真正的老板。次年起,永樂成為上海最具規模的家電專賣零售商。
與國美全國點狀擴張、蘇寧采用分公司模式不同,永樂在上市之前的主要精力還放在通過上海和江浙一塊市場,形成塊狀布局完全連鎖的地域平台上。2002年底,永樂還僅在上海擁有14家門店。麵對激烈競爭,為鞏固現有地位,永樂曾於2002年主導發起"中永通泰"聯盟,即與北京大中、河南通利、山東雅泰等家電流通企業達成"互不侵入對方領地"協議,同時結成采購聯盟,共同對付競爭對手及家電生產企業。
[記住網址
www.666wx.com
三六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