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
通治方
愈瘍湯
【組成】黃芩12g,柿霜12g,鹿角霜30g,僵蠶12g,白芥子12g,丹皮12g,黃芪30g,板藍根30g,淡竹葉12g,升麻9g,蒲公英15g,烏梅12g,滑石30g,生甘草10g。
【功效】扶正祛邪,清補兼施。
【主治】複發性口腔潰瘍。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服用前含漱數分鍾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潰瘍表麵,療效更佳。
【療效】治療組中,痊愈9例(28.5%),顯效18例(52.9%),進步5例(14.7%),無效2例(5.9%),總有效率94.1%;顯效率79.4%。
【按語】複發性口腔潰瘍主要是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異常和內分泌紊亂所致。因其反複發作,病機虛實夾雜,痰瘀相阻。愈瘍湯中黃芪補氣《神農本草》謂其主攻敗瘡,是為君藥;黃芩、公英、板藍根清熱解毒;烏梅養陰生津,兼能斂瘡;丹皮、僵蠶活血涼血;鹿角霜溫補脾腎,且止血斂瘡;白芥子去皮裏膜外之痰;滑石清熱利濕,兼有收澀作用;柿霜擅治口瘡;升麻載藥上行;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共用,溫補與清泄同施,溫而不膩,清而不苦。
【出處】馬洪,複發性口腔潰瘍62例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000.9(5):409
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18g,黨參12g,白術9g,山藥9g,升麻3g,炮薑3g,柴胡6g,黃連6g,黃柏6g,知母6g,生甘草6g。
【功效】補氣升陽,清火滋陰。
【主治】複發性口腔潰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連服5天為1個療程,可服1-2個療程。舌苔厚膩加蒼術9g,石菖蒲6g。
【療效】治療35例,均為門診病人。男2例,女14例;年齡最小8歲,最大61歲;單發潰瘍12例,多發潰瘍23例;潰瘍大小不一,約0.2-0.5;病程最短1年,最長20年;每年平均發病8-12次,每次10-15天。全部病例既往均接受中藥、西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仍然反複發作,久治不愈。診時均有口腔潰瘍,潰瘍周圍色淡紅,不腫或微腫。舌質淡,舌體胖大有齒痕,苔白膩。伴勞累加重、氣短乏力、神疲納呆等症狀。治愈(經1-2個療程後,症狀體征消失,1年以上無複發21例,占60%;好轉(服藥後症狀體征好轉,或發作次數明顯減少且症狀體征減輕13例,占37.14%;無效(服藥後症狀體征改善不明顯或無改善,複發趨勢無減少)1例,占2.86%。
【按語】現代醫學認為,複發性口腔潰瘍發病機製與機體自身免疫功能失調有關。中醫學認為,情誌不遂、飲食不節、勞倦過度、耗傷脾胃之元氣,元氣不足,不能斡旋脾胃升降之樞紐,以致清陽不升,陰火不降,陰火乘元氣不足上炎,熏灼口舌發為口瘡。因此本病的病機當以元氣虧虛為本,陰火上炎為標。《丹溪心法·口齒》雲:“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上衝無製,用理中湯、人參、白術、甘草補土之虛,幹薑散火之標”。治療關鍵在於補脾胃之元氣,升發陽氣、瀉降陰火。補中益氣湯加減具有補氣升陽、瀉降陰火、標本兼治之功,臨床用於治療複發性口瘡療效確切。方中炙黃芪、黨參、白術、山藥、炙甘草補脾胃益元氣;柴胡、升麻升舉下陷之陽氣,使脾胃健運,元氣旺盛,陽氣升發,陰火清降以治本;配黃連、黃柏、知母瀉降陰火以治標;少佐炮薑散火之標。諸藥合用,甘溫升補與苦寒瀉降並用,標本兼治,而重在治本,共奏補氣升陽降火之功效。
【出處】潘文.補氣升陽降火法治療複發性口腔饋瘍35例.新中醫,2000.32(4):47
口瘍湯
【組成】龜版(先煎)15g,鱉甲(先煎相,麥冬15g,生地黃15g,玉竹12g,石斛12g,生甘草12g,知母10g,竹葉10g,黃連4g。
【功效】養陰生津,清熱利濕。
【主治】複發性口腔潰瘍。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3-7天為1個療程。加減:心火盛,心煩不寐者,加梔子、百合;胃火盛,口臭便結者,加生石膏、大黃、牡丹皮、玄參;濕熱重,困重發熱者,去玉竹、石斛、加茵陳、龍膽草、木通;肝鬱脅脹者,加柴胡、鬱金、川楝子;脾虛濕困,氣短納呆者,去知母、黃連、玉竹、竹葉、石斛,加茯苓、黃芪、藿香、佩蘭、炒薏米仁、白扁豆,生甘草改炙甘草。
【療效】治療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齡15-50歲,平均祁歲;病程最長8年,最短半年,以1年為多。
治愈(經治療後潰瘍愈合,間歇期限延長至半年以上不複發)25例,占50%;好轉(經治後病程縮短,潰瘍數目減少,直徑變小,間歇期延長)23例,占46%;無效2例(治療前後無變化)。
【按語】複發性口腔潰瘍與心脾胃關係極為密切,並與其他髒器也互為關聯;方中龜版、鱉甲、石斛、麥冬為主藥,具有滋陰降火、養胃生津之功;輔以知母、生地清熱涼血,瀉火生津;以黃連、竹葉清熱利濕,清心除煩;以玉竹養陰潤燥,生津而不斂邪;甘草既可調和諸藥,又能抗潰瘍及抗變態反應。全方具有養陰生津、清熱利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