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農產品中的食品安全問題(一)(1 / 2)

農產品,是指來源於農業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它可以從下麵四個方麵來具體界定和理解。

(1)農產品的範圍包括在農業活動中直接獲得的未經加工以及經過分揀、去皮、剝殼、清洗、切割、冷凍、打蠟、分級、包裝等粗加工但未改變基本自然形狀和化學性質的加工品,包括蔬菜、加工前的鮮奶、捕撈船上的漁獲物。

(2)農業活動包括傳統的種植、養殖、捕撈、采摘,也包括現代農業中的設施農業、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方式。

(3)農產品主要指食用農產品,也包括非食用農產品,木材、野生珍貴花卉除外。

(4)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範要求,經認證合格獲得認證證書並允許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誌的未經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農產品;也就是使用安全的投入品,按照規定的技術規範生產,產地環境、產品質量符合國家強製性標準並使用特有標誌的安全農產品。

21世紀我國農業麵臨許多新的挑戰,其中一個嚴重而又經常被忽視的問題是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迫切要求提供無汙染和高質量的食物,而健康安全、口感好的食物越來越受歡迎。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相對於食物安全而來的,由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概念更強調要有充分的食物供應,保證人人能夠攝入足夠的食物,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而農產品質量安全含義為:食物應當無毒無害,不能對人體造成任何危害。也就是說食物必須保證不致病、不對人構成潛在危害。隨著我國溫飽問題的解決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

1.1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人民生活由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向全麵小康社會建設的發展階段邁進,農產品數量安全的問題基本解決,人們的農產品消費觀念已由傳統的以消費糧食為主向以植物性農產品與動物性農產品合理搭配的現代消費觀念轉變。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影響農業和食品工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並在某種程度上製約了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能否擁有更多的安全優質農產品,是中國小康家庭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項重要內容。

黨中央、國務院對農產品安全十分重視。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加快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體係,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生產優質農產品”。並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發展綱要》中首次提到“食品安全”問題。2001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農業部啟動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並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進行了試點。試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有力地推動了全國其他省(區、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全麵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