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安得倚天抽寶劍(3 / 3)

李陵墓是王爵規格,十分宏大,墓前石獸一對,石柱一對,石碑一對。

(1947年,李陵墓在葉尼塞河畔阿巴坎郊區集體農莊出土。)

墓前還擺了李大錘曆代先祖的牌位,讓郎奇十分吃驚,曆經一千六百多年,黠嘎斯部落居然沒有斷絕嫡傳血脈,這太不容易了。

擺貢品,上香,眾人磕頭。

郎奇悄悄拉了拉李梅,“我說,牌位上的先祖名字都那麼古怪,怎麼就我嶽父叫李大錘這麼有個性的名字呢?”

“李大錘不是我父親的名字,是族長的名字。等將來我哥哥繼承了族長位置,也叫李大錘。”

懂了,這是古人的習慣,就跟曆代的天師道老大都叫張天師是一個道理。

有的民科考古學家,十年九不遇翻翻史書,看到相隔三四百年的修道門派裏首領一直叫一個名字,就“驚喜獨家發現”了我華夏修真文明發達,長生不老有術……不是正史千萬不能信。

大多數老百姓都喜歡信話本,不相信史書。

三國演義太有名就不提了,大多數人不知道曆史上沒有楊宗保和穆桂英,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不是孫子。

楊繼業是被契丹人活捉後絕食而死,不是碰李陵碑。

李陵碑明明在這西伯利亞葉尼塞河畔,絕不在山西,楊老令公一頭能碰出去四千裏麼?

“我也有個黠嘎斯名字,叫失缽屈莉朵米婭杜爾……”

“打住,我記不住,還是李梅好聽。”

黠嘎斯部落不是純粹的遊牧部落。

打鐵為主,兼營畜牧、農業、漁業,郎奇在昨天的接風宴上,還吃到了鑿冰從葉尼塞河裏捕的丁桂魚。

這樣的部落要搬家,跟蒙古部落勒勒車一拉就走不一樣,壇壇罐罐特別多。

郎奇跟李梅在葉尼塞河畔度了三天蜜月,總算都收拾完了。

李陵宮殿被搬空,六千壯丁一起幹活,用河沙把宮殿埋成了小丘。

大家一走,沒人維護,宮殿很快會坍塌,埋起來就安全了。

以後世界大同,黠嘎斯後人可以回來把宮殿挖出來,當成聖地朝拜。

大家都認為這是沒影的事,說不定千八百年後呢,就是留個念想。

臨走前,李大錘把郎奇拉了過去,一臉興奮。

少族長已經基本學全了祖傳的本事,正在鐵砧上,叮叮當當打一把劍,做最後的調整。

李大錘接過暗紅的劍,一把插入油裏,刺啦一聲完成了淬火,又插進了酸水裏。

等劍拔出,劍脊黯淡,劍鋒雪亮,上麵有著絲狀的花紋。

行久接過寶劍,朝旁邊摞好的哥薩克土匪屍體一劍劈下。

不知道為什麼,行久這個純種倭人對這些老毛子心底有種特殊的厭惡,非要拿他們的屍體測試劍的鋒利度。

他們此前不可能去過倭國,沒得罪過我啊。

一劍下去,七個冰凍的土匪變成了十四段。

行久眼睛放光,讚歎,“最上大業物啊!”

李大錘仰天大笑,“這把鬆紋镔鐵劍是我一生最得意的作品,傳說中的沈盧、魚腸劍也不過如此,這把劍歸你了,賢婿你起個名字吧。”

郎奇手書“倚天”兩字,李大錘小心地用模具複刻,用強酸水在劍上鏤刻,劍成。

配上助手工匠們早已準備好的劍鞘,郎奇配上了倚天劍,在曹賊的路上越走越遠。

天啟六年正月初十,黠嘎斯部落三萬多人,在近衛旅護衛下,正式向南出發。

冰雪覆蓋著葉尼塞河,西伯利亞地獄般的寒風吹過,發出嗚嗚的瘮人嚎叫,葉尼塞河在為失去了幾千年的鄰居悲鳴。

西伯利亞冰原天高地闊,大隊在荒野裏緩慢前行。

郎奇拔出倚天劍,望著萬裏河山,豪情勃發。

“安得倚天抽寶劍,將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寰球同此涼熱。”

身邊的李梅聽出了郎奇話裏,宰製世界的豪情,望向郎奇的綠色貓眼中充滿了迷醉。

…………

頓河入亞速海口,亞速小城外。

經過四十天的奔波,土默特百戶陳思齊率十名郎奇親衛,護衛著克魯羅一路向西,走到了這裏。

這裏不是他們旅程的終點,但他們遇到了麻煩。

二十名衣衫破爛的哥薩克馬匪,手持恰克希軍刀,攔住了這個十二人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