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雜拌兒——鹽井和井鹽(1 / 3)

() ——(原載1945年12月《開明少年》)

屋子裏的深井

鹽井是一口井嗎?

“鹽井當然是一口井。”

你說對了。那麼,鹽井跟普通的水井是不是一個樣兒呢?

“當然不一樣,”你會說,“水井裏的水是淡的,鹽井裏的水是鹹的,裏麵含得有鹽。”

就隻有這麼個區別嗎?

這樣一問,你就遲疑起來了。水井誰沒有見過。鹽井既然也是一口井,跟水井會有什麼不同嗎?

不同的地方多著哩,且聽我慢慢道來。

水井大多在露天,鹽井卻全在屋子裏。水井的井口有洗澡盆那麼大,鹽井的卻隻有湯碗口粗細。水井,淺的六七米,深的有一二十米。鹽井卻深得驚人,最淺的也有300來米深。深的呢?翻上一兩番,竟有近千米呢。

“有這麼深?”

就有這麼深,深還不希奇。值得詫異的是那近千米深的井,全是人工鑿成的。

“湯碗口粗細的井,人怎麼能鑽得進去呢?”

是呀,人鑽不進去,卻要鑿得那麼深。這還不值得詫異嗎?

最早的那口鹽井

話總得從頭說起。假如咱們決意要鑿一口鹽井,那麼得先請一位鑿鹽井的老內行來選定一個開鑿地點。老內行會告訴咱們:鹽井該鑿在哪裏,打哪兒鑿下去,才會得到鹽水。

“那位老內行的眼睛,竟能看透近千米深的地府?”

誰曉得他看得透看不透。那些人就像看墳地的yīn陽先生那麼神秘。他到鹽井多的地方,看定一個地點,拔掉地麵的草,抓一把土送到鼻尖上嗅一嗅,像那麼回事兒似的點兩下頭:“好,這兒就是,打這兒鑿下去,包管沒有錯。”

“真有這麼準嗎?”

誰知道呢!鑿下去有沒有鹽水,鹽水多不多,還得看咱們的運氣。不過我想,隻要鹽井多的地方,地底下總多少有點兒鹽水。

“依你這樣說,最早的那口鹽井,地點是怎麼選定的呢?”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可是越想越糊塗。據說汲井水熬鹽的方法是秦朝李冰發明的。傳說不足全信,可是我們至少可以認定,在2350年以前,四川已經開鑿鹽井了。在漢朝留下來的墓磚上,就有汲水熬鹽的圖像。

“哪時候的人怎樣會知道上千米深的地底下有鹽水呢?怎樣會知道該從哪兒鑿下去才會得到鹽水呢?”

別打破砂鍋問到底了。鹽井的地點既經選定,咱們就把鑿井的工人請來,挑個好rì子開工動土吧。

這才是開頭兒

工人先把地麵的浮泥挖開,跟鑿水井一樣,掘成個大坑。掘不到多深,泥層就到了底,下麵是石塊。石工便下坑底去,繼續往下鑿。“再往下鑿會見水嗎?”

當然有水,還有挖下來的泥土,鑿下來的石屑。坑淺的時候,水,泥土,石屑,全用人工擔出來。挖深了,就在坑口安個輪軸,還是用人工,把水和泥土石屑,一古腦兒提出來。

“這不是很簡單嗎?工人盡管往下鑿,鑿下來的東西盡管往外提,不就越鑿越深了嗎?”

事情可沒有你想的那麼容易。鑿到10米多深,坑口就很容易坍塌。一坍塌不但前功盡棄,還會傷人。為了預防坍塌,鑿到10米以下,就要用一個一個石圈壘起來,擋住周圍的泥土和不十分堅固的岩石。

石圈是用3米來見方的石塊鑿成的。從10米來深的坑底,一個個往上壘。兩個石圈之間還要塗上石灰,使它非常密貼,不讓圈外的淡水流到井裏來。石圈壘上10來個,就跟地麵齊平了。

“石圈的窟窿有多粗呢?”

隻有大湯碗那麼粗細。就是說,直徑30厘米左右。石圈一壘好,才挖的深坑便成了一口直徑30厘米左右的井了。

“不是還要往深裏挖嗎?”

當然還要往下挖,上千米的深井,才開了個頭呢。

“井口隻有大湯碗口粗細,再要往深裏挖,教工人怎麼能鑽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