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琉球改革(三)(2 / 2)

設立反貪局,直接向林楊負責,可以帶走任何有問題的官員。

在行政結構上,省委,隻負責對各級別行政部門的監督,而不能監督到法院、檢察院。政法委書記搞掉,直接讓王家偉兼任,隻負責監督,而不是實際指導或指揮。

地方上,撤銷地區級,各縣直接對省政府負責,每個縣下屬的工商局、稅務局、社保局、財政局、教育局等。隻向各自的上級部門負責,各級縣長之類不負責具體事務,隻負責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

縣以下鄉鎮村,不再設置,因為他們過去的主要職責就是收農業稅,而現在整個琉球的農業由農業公司負責,那麼農業稅可以直接向農業公司征收,他們的存在就沒有必要。縣以下公民自治原則,就跟美國一樣,想組成市政府也行,鄉政府也行,但是得自己納稅組建。

當然這裏的政治建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大量的來自歐美社會的華人精英,以及美國政府派遣而來的各種顧問。

說到底改革最困難的並不是分權,而在於錢。必須有大量的金錢來收買那些既得利益者,即所謂的杯酒釋兵權,當然這裏不僅僅有兵權,還有其他各種權利,光是數千個公社書記以及更龐大的生產隊隊長之類的小官,雖然他們也知道不改即死的道理,但是更加懂得沒有了現在的權力,以後更加沒有搞頭。

如果沒有錢就像改革成功,那麼就必然會像後來一樣,用行政權收買兵權,再用其他特權去收買行政權,所以整個國家出現了大量的疊床架屋和大量部門,甚至在鄉一級都出現了愛國衛生委員會這種坑爹到死的部門。目的就是為了安置龐大的人員。

好在這個時候的美國為了亞太戰略的安全過度,不遺餘力的扶持林楊,大量的援助從之前的越南轉移到琉球,同時美國通過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在向林楊提供大量的低息甚至無息貸款,包括日本在內的總多西方國家大規模投資琉球。就如同林楊之前所言,這裏的條件確實非常好。

華國在後世的成功,往往都歸功於外部環境的投資,實際上華國在建國三十年裏,基本實現了工業化,正是如此在華國很容易找到與之配套的產業,來支持產業成為一整套的產業鏈,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其次就是高素質的脫盲人口,當然很多勞動工人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文化,但是文盲和脫盲者之間的差別還是非常大的,至少他們以後發達了辦個證辦廠要會才行啊,他們能夠在一定時間後學會這些技術,山寨之國如果全是文盲那是不可想象的。

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發財的欲望。

手機用戶請到m.qidian.co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