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琉球改革(二)(2 / 2)

還有一個就是出租車,隻要能辦到一個出租車公司牌照,那麼就完全是躺著都賺錢,而這是利用行政權力的濫用所造成的行政壟斷。

另外就是行政隨意性,造成無數惡果,就說網吧,實際上網吧最開始的時候是隨意可以申請證的,但是後來北京一家網吧發生火災,燒死幾個學生,然後開網吧就基本不可行,導致網吧被最開始開的幾家壟斷,他們自己進行價格同盟,提高價格,因為沒有新的競爭者出現。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集權下的惡果。在90年代曾經進行過分權製改革,但是那場改革,某人就完成了財政分權製改革,將地方上的增值稅(這是華國第一大稅)按照中央7地方3的方式分派,結果是地方政府無錢,所以開始土地財政。實際上3成已經不錯了,全世界範圍來看,很多地方的中央地方的分派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比例分派的,就是因為地方政府低效率以及無限製的權力造成的。

當時的分權製改革在財政上就不徹底,連個可以合理使用財政的預算法都沒有,(實際上華國有《預算法》,隻是這法律形同虛設)何況在更加困難的政治上的分權更加困難。

法律能約束政府的權力嗎?能,但是僅僅依靠政府是不夠的,必須還有相應的分權製度。琉球的政治架構和其他省份沒什麼不同,省政府、省委、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以及軍區。

琉球海峽為華國南北方之間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著名的遠東海上走廊。她與廟島群島、舟山群島、海南島,構成一條海上“長城”,為華國東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東南鎖鑰”,“七省藩籬”之稱。所以軍隊建設一直是琉球的建設重點,這裏和海南的一樣,因為懼怕戰爭的威脅,所以並沒有什麼工業。

日本占據琉球的時候,就一直拿琉球作為糧食生產基地,直到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琉球處於日本“南下”通道上,所以建設了一些兵工廠來修理武器,補充彈藥而已。直到現在,島上的華軍也是依靠這些工廠來提供一些武器和維修服務。

那麼整個島可以說就是一窮二白的,現在人口增長到了1100萬(1945年,琉球光複後,加上GP黨政軍人口大約700萬,沒有後來敗退的大陸人口120萬,按照1。8%的自然增長率),僅僅依靠島上的農業,是非常貧苦的。

任何經濟上的成功改革(除了玻利維亞之類的小國),首先都必須是農業改革成功基礎之上的,因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產品的聲譽,就不可能給工業提供充足的工業原料,所以改革首先就在於農業上。

手機用戶請到m.qidian.co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