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玻璃纖維複合裝甲的首次使用,這樣坦克就有了對抗破甲彈(是以聚能裝藥爆炸後形成的金屬射流穿透裝甲的炸彈,也稱聚能裝藥破甲彈,其原理和RPG等火箭筒是一樣的)的裝甲。二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重型坦克都走到盡頭,被徹底淘汰,而出現主戰坦克就是因為破甲彈的使用。破甲彈的破甲深度在二戰末期大體上就是自身口徑的3到5倍,也就是說當時T34-85使用破甲彈可以擊穿250到400mm之間的裝甲,實際上就沒有任何坦克裝甲可以抵擋。主戰坦克實際上就是薄皮扛大炮的坦克,因為裝甲再厚也當不了破甲彈。
T64還有許多非常先進的設備,比如自動裝彈機等等,其先進程度遠遠超過當時北約主流的M48坦克。但是越是先進的東西就意味著可靠性的不足,因而直接導致很多故障問題的出現,比如行進間拋錨等。專為T-64研發的新式懸掛更是故障連連,往往隻能返廠維修。因此各個T-64生產廠裏的機械技師被士兵們開玩笑地稱作“半永久居民”。是過去是四人坦克組,現在隻有三人,實際上每車人員減少導致日常維護壓力加大。通常坦克日常維護是在每天任務結束後開始的,這時候每個人都筋疲力盡了。讓處於這樣狀態的3個人做原來4個人完成的工作,有時會把維護工作搞砸了。一旦車長還兼任部隊士官、軍官,那麼一旦他要在訓練後組織、參與會議,就隻剩下2個人來進行維護了,這無疑與雪上加霜。這意味著一旦坦克出現機械故障,3人進行維修會比4人需要更多的時間,一旦戰爭爆發就有可能因此耽誤戰機。這個維護問題在長時間的軍事行動裏麵會顯得更嚴重。
這些問題林楊知道,林虎知道,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但是華國的工業基礎薄弱,必須依靠進口然後進行逆仿製來實現國家工業的進步,林楊這個後世的人更是清楚,印度和華國獲取國家獨立的時間差不多,但是印度國防工業到了21世紀仍然不能生產大多數軍隊所需的產品,而華國在1959年基本實現了國產化,當然實現國產化並不代表能研發新一代產品,關於這點林楊更是清楚華國的研發能力哪怕到了21世紀都是脆弱的,尤其是發動機這一塊上,有人曾經說沒有改革開放,至今隻能生產解放CA30。無論如何都必須購買T64以及其他武器,當然最重要是生產線。
為了解決維護保障這個問題,當初在編製的時候就是采用美軍編製,美軍編製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後勤能力極強,從營到團到師都有較為完善的後勤維護體係。為此許齊林這段時間跑遍了整個華北和東北的工業基地,目的就是征召裏麵的年輕工人,這是屬於特招範疇,每天沒事了就進行一定的軍事訓練,有事就是去維護保養坦克裝甲車和直升機。
可以說,日後88軍的超強的戰時維護體係就這麼折騰出來的,但這也是用全國的資源,人力,財力堆出來的怪物。
`11`
(四庫書www.sik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