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書www.sikushu.com)
早飯開飯的時候,全隊已經換上了迷彩服,後勤分隊也換上了繳獲的美軍單色作戰服,不再像之前有美軍的,有華軍,混亂不堪。+看書網言情內容更新速度比火箭還快,你敢不信麼?這樣看上去就舒服多了。
早飯是稀飯加饅頭,林楊沒吃饅頭,喝了點稀飯,這饅頭比起後世部隊的饅頭感覺更硬。部隊裏說夥食差,說什麼稀飯可洗澡,饅頭可打台灣島。稀飯到沒稀到那種程度,但饅頭倒是完全複合標準的,曾經有個新兵就用部隊的饅頭在牆上寫字:我要吃肉,不要饅頭。當然,各個部隊由於駐紮地不同,饅頭的大小都不是一樣的,唯一一樣的就是難吃的程度。
至於原因,林楊也非常清楚,首先就是管理問題,炊事班也是必須按照部隊一日作息製度作息的,晚上在熄燈前把第二天要做的饅頭做好,然後就睡覺去了,第二天起床哨一響炊事班就去升火做飯,林楊沒做過饅頭但是也知道隻蒸一個小時不到的饅頭能熟就不錯了。其次就是夥食費的問題,每個連隊除去所謂的戰備款外,唯一的進項就是夥食費,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人,做什麼不花錢?所以每個連隊對於夥食費的管理都非常慎重,因為戰備款是不能動的,有什麼事情隻能從夥食費裏挪,有些黑心的人還會從中不停的撈錢,而夥食費就隻有義務兵才有,軍官和誌願兵都是每月象征性的交點,有些時候一個班或者幾個人到外麵執勤,雖然夥食費還是那些,就會發現那點夥食費比在連隊吃的好的原因就在這,很多人片麵的講大鍋飯肯定沒有小鍋做的好,就味道來說是這樣,但是根本原因還是大鍋飯有太多錢花在其他地方了。
有很多人都會覺得,進炊事班都是比較笨的人,軍事訓練不行的人才去的。這其實是錯誤的認識,在2003年之前部隊的炊事班隻有戰鬥力最強的人才能進,當時的規矩就是不行就得在戰鬥班不停的練,畢竟炊事班還是很清閑的職位。所以,真的廚師那是沒有的,就是一幫大腦裏滿是肌肉的人做飯,那能把飯菜做出來還能吃就不錯了。
林楊這個連隊的炊事班當然不會是這樣,畢竟他們是來戰鬥的,戰鬥力渣渣的人都在炊事班。
民以食為天,華人更是吃貨中的吃貨,比起美國人蘇聯人那種牲口級的人來說,當真是給什麼吃什麼,很多文學作品都講美軍總是抱怨C型口糧不好吃,但是給他們的大廚做的新鮮飯菜就沒人抱怨了。他們能吃的新鮮飯菜就那幾樣,比起C型口糧的菜色還少好不好?他們真正抱怨的是作戰,而不是真的飯菜問題。華軍就不一樣了,那是真的抱怨不好吃。華人天南地北,口味本身就是天差地別,要做好飯菜本身就很難。而要讓十個人的炊事班供應三百多人吃飯本身也是比較苦難的。
但夥食也是必須搞好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好的夥食能提高士氣,更重要的是夥食是提高戰鬥力的重要途徑。
一個軍人的軍事素質有三個方麵:基因、營養和訓練。身高體大的人,自然力量各方麵都遠比矮小的人強,你說矮小的靈活,但那也不過是強詞奪理罷了,很多人都覺得美軍拚刺刀拚不過華軍,那不過是被長期的宣傳給迷惑的,日本在二戰時期一個士兵拚華軍4、5個不過是等閑的事情,而日軍三個都不一定拚的過一個蘇俄老毛子,前者是營養與訓練的差距,後者就是基因的差距。營養的重要性就更是如此,每次高強度的訓練,實際上都是大量細胞的死亡,包括肌肉細胞,這就需要營養能跟的上,否則就是用身體破壞性的去忍耐訓練,這種事情別說這個時代,哪怕在21世紀都是一樣,士兵的營養跟不上,每次訓練過後都是巨大的疲勞,退伍之後就會出現各種肌肉損傷,其中最多最常見的就是腰肌勞損(所以我很討厭那些人說你當過兵的還坐沒坐相站沒站相,不知爺腰痛)。訓練這種事情,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當過幾年兵,高強度訓練幾年就很強,其實一個人18歲到20歲當兵,已經錯過了最佳的訓練年齡,這個年齡的訓練隻是把你的基因以及身體素質壓榨出來,無論怎麼訓練,體能上也永遠趕不上那些在學校裏參加校隊的人哪怕那些人的訓練強度遠遠少於一般士兵,也不可能趕得上。就算是加入特種部隊,隻要不是生活在忒誇張的環境裏,在怎麼訓練也不會讓你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