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恪守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1 / 3)

理想信念,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是認識、情感和意誌的統一體,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並身體力行的精神狀態。我們黨是用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對理想信念堅貞不渝是我們黨的強大政治優勢,也是我們戰勝各種困難的一大法寶。

90年來,不管曆史條件如何變化,我們黨始終用理想信念指引方向、凝聚力量,矢誌不渝地為之奮鬥。鄧小平同誌曾經指出:“為什麼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鬥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

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在生死考驗麵前威武不屈、英勇無畏,就是因為他們對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矢誌不移。在和平建設時期,許多共產黨員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因為有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激勵。楊善洲同誌先進事跡之所以引起轟動,引起廣大黨員幹部的熱議,正是因為楊善洲同誌一輩子始終如一地踐行黨的理想信念,一輩子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能把理想信念執著地寫在工作中,寫在退休後的綠色山林裏。每個共產黨員尤其是領導幹部都應當像楊善洲同誌那樣,忠誠黨的事業,做到幹擾麵前不分神、誘惑麵前不變質,堅定不移信仰共產主義,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在心靈深處牢牢紮根。

(一)恪守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

古今中外,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單位、個人,任何時候都不能沒有精神支柱。精神無形,但它卻能指引人們前進的方向,使人們在疲倦中振作,在逆境中奮起。黨員幹部使命在肩、責任重大,精神支柱是否牢固,精神追求是否高尚,對於增強其單位建設的凝聚力,推進黨的事業興旺發達,是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回顧和總結中國共產黨90年來的奮鬥史,可以看出,共產黨人的精神狀態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克敵製勝、推進事業的一大法寶。在腥風血雨的革命戰爭年代,在物質條件極為弱勢的環境中,我們就是憑著良好的精神風貌,戰勝了靠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800萬國民黨軍隊;在舉步維艱的社會主義建設年代,在物質基礎極端薄弱的條件下,我們就是憑著像王進喜、雷鋒、焦裕祿他們那樣良好的精神風貌,奠定了現代國民經濟體係;在闊步前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還是憑著共產黨人固有的精神風貌,打開了新局麵,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因此,越是改革開放,越是搞現代化建設,越是要重視精神支柱問題,越是要強調像楊善洲那樣恪守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

恪守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就要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

翻開一部恢宏的中國共產黨曆史就可以看到,從誕生的那天起,“為共產主義真理而獻身”,就成了中國共產黨人最崇高、最神聖的理想和信念。正是在這一崇高的理想信念的鼓舞、感召下,無數先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心甘情願地為之奮鬥不息。林海厚雪間,楊靖宇麵對幾十倍於己的敵人,吃棉絮食草根堅持戰鬥,直至生命最後一息;朝鮮戰場上,誌願軍戰士在零下30多攝氏度中身著單衣,依然冒著美軍熾烈的火網衝鋒,毫不畏懼;大沙漠戈壁中,“兩彈元勳”鄧稼先拋棄都市繁華,隱姓埋名幾十年,為祖國事業默默奉獻。但是,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社會加速發展、思想文化日益繁榮的今天,有些黨員幹部同誌在物欲誘惑下變成人民的罪人,受到法律的懲處。探究他們的根源,其墮落無不是從信念動搖、理想滑坡開始的。“旗在陣在”在紛飛的戰火年代,是讓人熱血沸騰的口號;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則是振聾發聵的警語。

理想和信念乃人之靈魂。精神對物質反作用的原理告訴我們,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根本要求,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使執政黨摧不垮、折不彎的精神支柱。倘若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不牢固、不堅定,勢必意亂神迷,行為出軌,走向反麵。曾幾何時,在改革開放中,麵對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各種思潮的影響,我們黨內一些同誌在思想上出現了迷惘,他們覺得共產主義太渺茫,“遙不可及”。他們覺得現在是市場經濟,少講點虛的,多搞些“外快”更實在。於是,理想淡漠了,信念動搖了,滿腦子裝的是個人、家庭的“小算盤”。有的更是不擇手段化公為私,攫取國家財富,以使自己暴富,最後成了人民的罪人。胡長清、成克傑等人的悲劇在於:麵對曆史潮流的變遷,未能堅定理想、信念,在各種利益、誘惑麵前把握不住自己,最後墜入萬丈深淵。這種由於理想、信念動搖導致腐敗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能不引起廣大黨員幹部的深思和警惕。楊善洲同誌之所以成為共產黨員的楷模,最根本的是他有著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和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