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副“奇聯”談起
山海關以東,便是白浪濤天的渤海灣。麵對大海的丘陵上,有座不大的孟薑女廟。登上一百零八磴石階,正麵就能看到前殿正中供奉著的孟薑女塑像。隻見她素服青衫,麵帶愁容,凝神眺望著大海,仿佛要向遠道而來的遊人們,訴說自己滿腹的冤屈。古老的傳說,神奇的景色,再加上這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使人有點身臨其境的感覺。
但是,尤其令人望而生歎的,卻是殿前兩旁掛著的那副“天下第一奇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大凡來到此地的遊客,幾乎都要駐足停留,對著它思索一番。這是怎麼回事呢?
相傳,這是距今六百多年前,明朝初年一位四川書生到此遊玩時所作。它的斷句和讀法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雲長,常常長,常長常消,耐人尋味的是,這副奇聯不僅描繪了當地茫茫大海,朝起朝落,浮雲萬裏,長消不定的壯觀景象。同時也襯托了孟薑女滿腹愁腸,以及對人世滄桑的無限感慨!人們一旦解開它的讀法之謎,不僅立即增添不少雅興,也很容易引發出自己對世事百端的無限遐想。
回想起來,我們大陸中國大大小小的企業家和各行各業的經營者,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大潮,不也正是在潮起潮落的反反複複之中,才逐步認識的嗎?
盡管經過了十幾年的摸索,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繼續呈現一片繁榮的經濟形勢下,不少企業仍然被市場疲軟、產品積壓、資金短缺和難以擺脫的三角債務,糾纏得焦頭爛額,有的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據《人民日報》披露,進入1992年,全國40多萬個國營企業,有三分之一虧損。
個體經營的企業,形勢如何?據一則新華通訊社的消息透露,南方一個中等城市,去年“歇業”的個體企業,就達5322戶,比上一年增加了兩倍多。
按照我們習慣的眼光看,這種情況可是夠嚴重的了。可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很自然的規律。事實上,就在這一批批企業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倒閉的同時,另一大批企業,卻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生機蓬勃,脫穎而出。產品不斷更新換代,不僅銷遍全國,有的還打入國際市場;管理走上科學軌道,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比翼雙飛。全國鄉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3.2%;特別是遍布全國各地的鄉鎮企業,去年實現總產值高達一萬一千億元,還出現了一批大型企業集團。
這些充滿生機的企業,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從市場競爭的道路上,戰勝重重困難,擺脫困境,掙紮出來的。
上海有個富麗服裝廠,前兩年連年虧損,庫裏積壓成品600多萬元,銀行欠款300多萬元,全廠職工的基本工資都開不出來。在瀕臨倒閉的關頭,女將吳維傑接任廠長。在她帶領下,全廠齊心協力,瞄準市場需要,轉變經營機製,一年內處理積壓服裝50然,償還貸款150多萬元,填補了30多萬元的虧空,當年盈利40多萬元。久別的獎金又回到職工手裏。終於使這個廠走出困境,起死回生。
吉林公主嶺有個塑料一廠,前幾年積壓塑料管材上百噸,企業虧損幾十萬元,全廠207名職工,4個月沒開工資,每人還要負擔債務1280元。37歲的新廠長袁福海上任後,果斷地改變了產品結構,處理了積壓物資,還清了債務,當年還實現利潤十幾萬元。
中國有句老話:“事在人為”。人們常說天無絕人之路,“東邊日頭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同樣在商品經濟大潮中,同樣經受著市場競爭的考 ,在吳維傑、袁福海這樣的經營者麵前,往往就能在“山窮水盡”之際,爭得“柳暗花明”的美好前程。
在市場經濟潮起潮落的不斷反複中,企業家們的成功與失敗,區別究竟在哪裏?除了那些實在難以逆轉的客觀條件,主要的區別,就是經營能力的問題。
唐朝詩人李益,有一首著名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這首耐人尋味的閨怨詩,為後人留下一個能駕馭潮汐規律,善解潮信的弄潮兒一一好水手的形象。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要想當個掌握潮起潮落的“弄潮兒”,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必須懂得經營的策略。
有“招”則靈
某地報刊在介紹一個三百多人的小廠,在不長的時間內發展成一個人均創利超萬元的“明星企業”時,用了一個醒目的標題,“廠不在大,有招則靈。”
這個“招”,指的就是經營的策略。其實,經營這個詞,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出現在《詩經》一書中。《小雅,北山》中,有“旅力方剛,經營四方”的詞句。意思就是方剛的青壯年,就要到各處去開拓土地。經營,在這裏是往來奔走,墾荒勞動的意思。當時是農業出現不久的奴隸社會,到部落之外的“四方”去開墾,就是比較先進的積極行動了。
到了商業出現以後,經營又包括了通過交易,從中獲利的意思。我國最早的經營專家,恐怕就要數春秋時期的子貢和範蠡了。子賁複姓端木,名賜,生在衛國,是孔子的學生。《史記》記載他能言善?,善經商,“家累千金”。後來做過衛、魯兩國的宰相。範蠡是楚國人,在越國做官。在越國被吳國打敗後,曾為越王勾踐出謀劃策,臥薪嚐膽,最後又打敗了吳國。功成之後,他辭官不做,泛舟而去。傳說範蠡就是帶著一大批珠寶,經商去了。由於他善於經營,又采取了農、牧、商相結合的方法,不久就“致財數十萬”。後人尊稱他為“陶朱公”。我國曆代商人崇敬的“端木生涯,陶朱事業”,指的就是這兩位古人。
現代工業出現之後,經營的內涵,就更加豐富了。它幾乎包括商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全部內容,但突出的含義,還是指在市場競爭中的運籌與謀劃。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可以說經營所謀求的就是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
在發達國家,對於市場經濟領域的經營問題,早已作為一門重要的學問,給予高度重視。1888年,德國人在萊比錫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商業大學,係統地傳授經營知識,1916年,德國的滕杜裏教授,第一次提出“經營經濟學”的提法。此後西方國家湧現出許多專門研究經營問題的學者,出版了大量專門著作。至今,幾乎所有研究經濟問題的髙等學府和研究機構,都把經營之術作為重要的課題,投入很大力量,不斷地探索商品經濟大潮中經營致勝的策略。
在我國,由於曆史上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一向重農輕商,看不起經濟工作。盡管曆代在經營方麵有大量成功的實踐,但缺乏係統的總結,流傳下來的很少。
新中國成立後,在相當長的時聞內,片麵地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也就是商品經濟對立起來,過分地強調統一計劃,很少有人研究商品經濟的經營規律。結果就出現了企業同吃“大鍋飯”,對外不顧市場需要,對內不講經濟核算,產品成本髙、資金周轉慢、生產技術停滯不前,直到形成普遍性的產品積壓,企業虧損的嚴峻局麵。這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直接起著阻礙的作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以來,隨著經濟體製的改革,商品經濟越來越活躍,國營企業增加了活力,集體企業蓬勃發展,個體經營者也如雨後春筍,發展很快。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經營問題也就必然突出出來。在市場競爭麵前,經營得當的企業就能夠生存與發展,經營不當的企業必然會倒閉與淘汰。這就是由“適者生存”的競爭法則所決定的。
人們常說經營管理這句話,其實經營和管理並不是一回事。經營是一門研究如何獲取經濟效益的應用科學。經營的核心是決策,就是決定幹什麼、怎麼幹這些大問題。管理的功能是執行,主要是解決如何更好地執行決策,保證生產秩序、提髙生產效率的問題。
前文所說的“廠不在大,有招則靈”,就是介紹一個原來隻能生產保險絲管的小廠,靠正確決策奮力騰飛的故事這個廠的廠長髙俊華看到生產保險絲管,已經在走下坡路,不會維持多久。要生存,就必須考慮轉產。在人們熱衷於引進電視機、電冰箱等整機生產線的時候,他卻從本廠的實際情況出發,緊緊抓住了 “洋機”要吃“洋米”這個新機遇,經過反複論證,選中了為彩色電視機、錄像機、電子計算機配套的一種超小型無引線片狀電阻器,作為本廠轉產的奉頭產品。由於這個產品市場需求量極大,很快就解決了投資貸款和設備引進等一係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