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議論:審時度勢(2 / 2)

其二,審時度勢也要從多方麵角度去思考。光是從一個角度得到的信息,那是片麵的不完整的,就怕來一個以點擴麵,那這個審時度勢得出的推理絕對是糟糕透頂。有個例子,是說蕭何的。在功臣紛紛造反的時候,劉邦忙著出去鎮壓反賊,卻莫名其妙地給了蕭何五千戶封地,以他治國有功為名。若從一個角度來看,這的確是大好事,但換一個角度,劉邦的角度一想。是怕他造反,於是蕭何不僅辭掉了這封地,還搭上自己所有的家產。所以,劉邦沒有對他下狠手。

第三點。我就簡單地說說吧。審時度勢需要足夠的信息。我們可以把審時度勢視為一種變相的推理。推理得出的結論必須得有已知條件支持。若連條件都沒有,推理怎麼運行?結論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沒有任何依據。

其次,審時度勢之後必須要看準時機趕緊行動。不然,前麵所做的一切,都是白搭。說起來我有些偏題了,但這必須得說一說。比如說三國的何進,得知宦官的陰謀,卻不采取措施。給閹黨先下手為強,落了個身死道消的下場。正應了那句古話:“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最後,我要說明白了。。。。。。。說來說去,又繞回開頭了。。。。。。審時度勢,它終究是一種輔助,他無法改變什麼,隻能讓人少走些彎路。但是,決定道路的是人,而不是審時度勢。審時度勢是用在正道上,還是用在邪門歪道上,還是得看人們自己。(那些自詡識時務的人沒有算到的一點是中國的民心所向)千萬不要改變自己的初衷,因為一切事物的開端定是美好的。就像箕子,就算早已料到了商王的暴行,他有為此退縮過,為此逃離嗎?沒有。屈原被流放江南,縱使他想重新被重用,但他有為此改變初衷做那小人之態嗎?沒有。(楚辭,退將複修吾初服)審時度勢,更多的,還是要人們在正道上。

好了,還是那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未完待續。。。。。。。。。。。。。。。。。。。。。。。。。。。。。

注:之後三十章以內不會出現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