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天山聖教(二)(2 / 2)

天池南麵映襯著雄偉的博格達峰。登博格達峰,需要乘馬從天池西岸繞到湖的南端,溯大東溝而上。大東溝穀地和緩開闊,穀底和陰坡雲杉密布,陽坡上布滿了灌木叢。海拔2800m以上,地勢比較和緩。夏季,這裏是一派生機勃勃的草原景象。一片片高山草甸上,禾本科、蓼科植物、苔草和其它牧草,用它們的細莖嫩葉編織成綠色的地毯,龍膽、紫菀、金蓮、銀蓮又以它們鮮豔的色彩,將綠氈點綴成姹紫嫣紅的美麗畫卷。平坦的河岸邊,隆起的古冰磧壟上,山地向陽的緩坡上,牛羊成群,牧歌悠揚,這裏是哈薩克牧民放牧牛羊的高山牧場。

沿著穀地上行,隨處可見保存完好的古冰磧和冰川侵蝕地貌。在大東溝源頭,由於冰川的侵蝕作用,一個古粒雪盆,後壁已被蝕低,成為隻有3660m高,溝通博格達峰南北坡高山牧草的交通要道——古班博格達山口,又稱三個山大阪,即山埡口。站在古班博格達山口上眺望,博格達峰及其北坡一條大冰川已一覽無餘。地質學家李承三先生考察博格達峰後,曾以“銀峰怒拔,冰流塞穀,萬山羅拜,惟其獨尊”的簡短數句,形象地概括了其山勢的雄偉和冰川作用之強盛。據統計,整個博格達山脈共有300多條冰川,而博格達峰區占居了1/4以上。博格達峰四周都是60°左右的陡峻山坡,山坡上沉積了深厚的積雪。博格達峰大量的降雪,深厚的積雪和陡峭的山勢,很容易形成雪崩。雪崩是冰川的重要補給來源,對延續冰川生命活動起著巨大作用。

博格達峰北坡的一條冰川,麵積約11k㎡,是博格達峰區最大的一條冰川。它的粒雪區很陡,冰舌卻較平緩,裂縫縱橫交錯,密如蛛網。這條冰川夏季消融強烈,融水彙成許多冰川河道,最大的寬達三四米,深五六米的深切曲流,水聲咆哮,不絕於耳。冰麵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冰川漂礫。

當漂礫周圍的冰麵因消融而下降時,被漂礫遮蔽的冰體便形成冰柱,形似蘑菇,人們將這種漂礫和冰柱的複合體稱之為冰蘑菇。博格達峰北坡這條大冰川的數道冰流會合為統一的冰舌後,又分別注入北坡的四工河和南坡的古班博格達果勒河,成為南北疆兩大內陸流域分水嶺的一部分。

博格達峰區的大量冰川活動,使該地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古冰川遺跡和冰緣地貌。博格達峰附近的幾乎所有河流上遊,都有完美的U形穀,高達數十米,上麵已生長了雲杉、高山灌木叢或發育成高山草甸的古終磧壟,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羊背石,形態各異的冰磧湖、冰蝕湖,高達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古冰坎,還有殘留在穀坡上的古冰鬥。作為冰緣地貌典型代表的多邊形土、石環、石帶、冰凍泥流、熱融滑塌等,這裏也比比皆是。置身博格達峰,仿佛是在遊覽一座活生生的冰川地貌博物館,令人眼界大開,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