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天山聖教(一)(1 / 2)

在現實生活中,天山是中亞東部地區的一條大山脈,橫貫中國新疆的中部,西端伸入哈薩克斯坦。古名白山,又名雪山,冬夏有雪。故名,匈奴謂之天山,唐時又名折羅漫山,高達二萬一千九百尺,長約2500km,寬約250~300km,平均海拔約5km。最高峰是托木爾峰,海拔為7435.3m,汗騰格裏峰海拔6995m,博格達峰的海拔5445m。這些高峰都在中國境內,峰頂白雪皚皚。新疆的三條大河——錫爾河、楚河和伊犁河都發源於此山。天山山脈把新疆分成兩部分:南邊是塔裏木盆地;北邊是準噶爾盆地。同時盛產的天山雪蓮是新疆特有的珍奇名貴中草藥。2013年6月21日12點10分,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新疆天山成功入遺,被批準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中的自然遺產目錄。

天池石門

1783年,乾隆皇帝的侄女婿棗烏魯木齊第三任都統明亮疏鑿了天池水渠。第二年春天水渠斷流,“渠口高出水麵數十尺”,被認為"該處水渠實於屯田無益”,因此被乾隆皇帝下令“停止開挖,其用過銀兩,著於明亮名下,賠繳還項”。後來明亮著碑文時,隻對“疏鑿水渠”點到題目而碑文中隻字不提:靈山天池疏鑿水渠碑記“阜康之陽,靈山屏列,峰勢出沒雲霧中,上有天池在焉。俗傳此水為蛟龍窟宅,雪淹冰封,莫窮所自。人欲探其勝者,至山麓輒為風雨所阻。(1783年)餘飭騎從,自南山口取道而入。溪流曲折,山徑紆回,林木交蔭,蔚然深秀,穿岩越壑,盤旋於鬆雲蓊鬱之間,其不減蠶叢(指‘蜀道’)百折也。”都統明亮這裏所言的不亞於蜀道的紆回山徑,就在現在的石門以下。

石門是進入天池風景區的天然山口,兩側寬約百米,最窄處僅10來米。石門兩峰夾峙,一線中通,是河道切割形成的峽穀,故又稱“石峽”。石壁巍峨,高達數十米,長約100米,天巧奇絕,猶如打開的兩扇門板。石色赭暗,如同鐵鑄,又稱“鐵門關”。石門內三工河穿流,水旋路轉,河水湍急,浪花飛濺,崖聳穀深,聲震幽穀,有詩曰:“巍峨石峽瑤池門,峭壁懸天險斷魂。鬼斧神工刀劈就,一線通途上青天。”

五十盤天

《靈山天池疏鑿水渠碑記》繼續寫到:“再登再憩,漸就平崗。”明亮所言的平崗就是石門以上的“又一村”。過石門後,頓覺“柳暗花明又一村”從“又一村”開始,就是上天池頂的盤山公路,約五十盤。“五十盤”的大灣子處,今新建有“聞濤亭”(舊亭“觀瀑亭”已坍塌)。

王母腳盆

《靈山天池疏鑿水渠碑記》繼續寫到:“聞水聲潺潺,噴薄於斷岩之上者,小龍潭也。潭水深碧,其源弗長,然雖流細力微,亦足以占溉近郭。”此處的“小龍潭”即為“王母腳盆”,位於“五十盤天”的第三盤的右下方,海拔1660米,由天池湖水從地下滲漏入池,水似玉汁,猶如王母的冰肌玉體,傳說是“王母娘娘的洗腳盆”。池周圍塔鬆競秀,披綠掛翠,倒映湖中,墨染幽深;到了夜晚,碧月當空,靜影沉壁,月影微顫,與粼波成趣,有詩曰:

“一泓碧流成龍潭,青鬆白雪鑲翠盤。

金秋桂月沉壁底,疑是嫦娥出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