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鐵的台階上,有個像是吸了毒或者是喝醉了酒的人正蹲坐在那裏,分不清他是活著還是死了。但是,這個像是死人一樣的人,就是可怕的犯罪後備軍。
有一幫黑人青年,一邊高聲怪叫著,一邊從下麵走上來。他們一看到肯,就止住了怪叫,衝他翻著白眼。因為在這一帶的地鐵裏很少能看到白人的身影。
肯根本連看都不看他們一眼,就走了過去。他們大體上察覺到了肯的真實身份,其中一人朝著旁邊吐了一口唾沫,正碰上肯銳利的目光,他急忙加快步伐上了台階。
人都很孤獨,大城市中無可救藥的孤獨之感,緊緊地抓住了每一位乘客。雖然如此,但大家似乎都在為了生活而疲於奔命。根本沒有閑暇去體會那孤獨寂寞之感。
在車廂前部坐著一位上了年紀的黑人,他正在打著瞌睡。一副馬上就要從座位上滑落下來的樣子。他手裏拿著一隻廉價的威士忌酒瓶,那酒看上去似乎隻在瓶底剩下一了點兒了。當酒瓶就要從他的手中掉落下去的時候,他突然一下子醒了過來,連忙把酒瓶抓緊。
接下去是一位中年黑人婦女,她大概是個在什麼地方的大廈裏幹活的女勤雜工,疲勞滲透了她的全身,她的身體隨著車廂的震動而起伏晃動。稍微隔開點距離的地方坐著母子相伴的兩個波多黎各人,他們倆緊緊地倚偎在一起,那孩子約莫有8歲的樣子,肩膀上挎一個箱子,箱子裏麵裝著擦皮鞋的工具。他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了,但卻由於生活貧困而無法上學,他大概還不會說英語吧?
對於他們來說,過“今天”這一天都要竭盡全力,根本沒有多餘的力量去為“明天”而接受教育。
再接下去是個看上去像妓女似的黑人婦女,年齡不詳……肯由於職業上的關係,在到達他下車的那一站之前。他總是不動聲色地對乘客們進行觀察。這已經是他養成的一種職業習慣了。
肯又像往常那樣進行著觀察。正當他觀察到妓女似的黑人婦女那裏時,突然,有一件肯原來以為自己已經忘記了的事情又蘇醒了過來。當那件事浮現在他的意識表麵時,肯不由得大吃了一驚,他驚奇的是那種事情竟然還留在自己意識的深處。
在東京被害的約翰尼·霍華德是個幹一天算一天的卡車司機。
“那樣的人怎麼會有錢去日本呢?”
這個疑問發著磷光在肯的腦海裏一閃一閃地浮現著。
美國的社會底層是由黑人們支撐著的,雖然黑人中也有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接受了高等教育,從社會底層脫離出去,但絕太多數黑人卻被人生的重壓緊緊拴住,作為社會底層的黑人,就像判了無期徒刑的凶手終了一生。
他們隻能得到白人們敬而遠之的工作。如:汙物清潔工、碼頭裝卸工、百貨商店送貨人員、卡車或出租汽車的司機、飯店或酒吧門口的看門人、男侍者、焚屍工、屠宰工以及其它不需要什麼技術的單調勞動。或在白人人手不夠的領域勉強得到一份工作。而且,這些工作工資很低,一般周薪不到100美元。就算他們經過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也無法完全養家糊口。與其掙著低工資辛辛苦苦地勞動,繼續過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還不如一家之主離家出走,讓自己的家庭作為“母子家庭”來接受救濟要過得舒服些,所以,“偽造”的“母子家庭”在不斷增加。
據1970年進行的美國國情調查(每10年進行一次)統計,紐約總人口為800萬,其中黑人人口為170萬;其次是波多黎各人,人口為80萬:再加上其他有色人種,市民中有40%的人都不是白種人。
國情調查表明,黑人和波多黎各人在經濟和教育方麵與白人相比,有著天壤之別,白人家庭的平均年收人為10000美元,而黑人是7000美元,彼多黎各人則隻有5000美元。大學畢業生在白人中所占的比例為13%,而在黑人中隻占4%,在波多黎各人當中則僅占1%。
截至1970年,如果把4口之家年收入在4700美元以下的情況定為貧困線的話,那麼情況則截然相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家庭,白人為9%,黑人則達到25%,波多黎各人更高達35%。
再看一下“母子家庭”的比例,白人為14%,黑人則為20%,而波多黎各人為29%。
在紐約120萬靠救濟才能生活下去的人當中,黑人和波多黎各人就占了60%。盡管他們從事的工作不是連續性的技術工種,但能夠有一份工作就已經是相當幸運的了,大多數的人根本連這樣的工作都找不到。他們成大都聚集在廉價的小酒館裏。或呆若木雞似地蹲在馬路邊上得過且過。
根本不能想象當一名卡車司機的約翰尼·霍華德會有錢突然去日本。紐約的黑人一方麵對貧困與種族歧視感到不滿,夢想著能夠從封閉自己的貧民窟中解脫出去:而另一方麵卻又在貧民窟中庸庸碌碌、默默無聞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對於他們來說,到海外去旅行,也是一種脫離苦海的方式。
霍華德終於逃離了苦海,然而這次脫離苦海對於他來說,帶來的卻是死亡。在他逃出那貧民窟之前,他決沒有預料到這一點。
卡車司機的周薪頂多也就是100美元,要想一個月掙到700美元的話,就必須靠違章開車去賺。靠這點兒微薄的收入,光是維持每天的生活就已經緊巴巴的了,根本沒有多餘的錢能夠存下來。作為到日本去旅遊的路費。
可是,處於這樣一種情況下的約翰尼卻突然像是被什麼東西驅趕著似地踏上了去日本的旅途。
他去日本當然有著他自己的動機,不過,問題是他的那筆路費究竟是從什麼地方得到的呢?
肯胸中點燃的疑問之火,越來越旺地燃燒了起來。那對波多黎各母子已經在南布朗克斯的梅爾羅斯站下車了,乘客也已經由黑人換成了波多黎各人,這一帶是波多黎各人的居住區,剛才十分安靜的車廂裏,響起了帶著濃重卷舌音的西班牙語。
“這個家夥似乎值得調查一下。”
在電車駛近肯要下車的那一站時,他下定了一個決心。連他自己都覺得奇怪,自己對一個本應該忘記的黑人死在異國他鄉一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興趣呢?這當然不是什麼被日本警察的熱情所打動。如果一定要說出原因的話,那也許是因為他被約翰尼·霍華德去日本這件事勾起了興趣。
當肯提出想就約翰尼·霍華德一案再作一下調查的時候,警長肯尼斯·奧布賴恩露出了一副吃驚的表情。
“此事已經了結了。何必再去刨根問底呢……”
肯尼斯的話剛說了一半,就被肯打斷了。肯表情嚴肅認真的神色中有一種威懾力量,封住了對方剛剛開始提問的嘴巴。
這個家夥一旦擺出了這副嘴臉,就說明他對此事已經來勁兒了。就是阻止他,他也決不會善罷甘休的。
肯尼斯根據自己積累的經驗,料想到肯定會是這麼一種情況。肯經常滿不在乎地頂撞上司;他在執行搜查任務時的過人行為也經常受到各方麵的指責。如果不是肯尼斯袒護他的話,他早就被開除出警察局,或者被從搜查工作的第一線撤下來了。
肯是個很難駕馭的部下,但是他在實際搜查工作中鍛煉出來的搜查直覺和土生土長的對當地地理情況的了解,使他成為警察分局裏一員強有力的幹將。雖然他總是處在不那麼顯眼的地方,但就是像他這樣的刑警正在支撐著紐約市的警察係統。在如今的警界,具有公司職員性格的警察正越來越多,像肯這樣的人能夠存在下來,是非常難得的。
但是,對於那些沒有什麼實際搜查經驗,僅僅是靠理論武裝起來的官僚們來說,在肯的身上,引人注目的隻有他那不合群的個性。在他們的眼睛看來,隻有那些成為組織的“忠實齒輪”而按部就班地跟著轉動的人,才是優秀的人才。
“不要做得太紮眼了,以免被上麵的人釘上!”
肯尼斯提醒肯也正是出於那方麵的考慮。
得到了肯尼思·奧布賴恩的允許,肯馬上開始了行動。
肯打算拜訪一個人,那可是一個大人物。那人有個誇張的名字,叫做“萊昂內爾·亞當斯”,他還有個威風凜凜的頭街,叫做“紐約國際花旗銀行信貸審查總結統管部部長”。
對萊昂內爾·亞當斯這個人,肯知道得並不多,幾乎可以說完全不了解。他輕輕鬆鬆地提出了會麵的要求,以為馬上就可以見麵。可是沒想到,亞當斯的秘書卻將會麵日期安排在了一個月以後。要是這樣的話,工作就別想於了。所以肯強硬地提出,非得馬上見麵不可,並說這對警方的破案是非常必要的。結果雙方達成了協議;約定於3天後也就是今天下午1點鍾,在亞當斯回家吃午飯時見麵。
肯因此而改變了自己對亞當斯的認識。
國際花旗銀行是一家大銀行,在美國存款額從未下過前5名,它在金融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紐約的經濟如果離開這家銀行的話,就根本不值得一提。
這家銀行支配著紐約的經濟,也就表示它控製著美國的,不,控製著世界的金融。它對於決定美國經濟政策的華盛頓,也具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向這樣一個銀行的實力派人物亞當斯提出會麵,肯還當是見一個小巷子裏的隱士,這種想法實在是大天真了。
“他媽的才給了10分鍾啊!”
在駛向亞當斯家的巡邏車內,肯有些忿忿不平地嘟喃著。那就是亞當斯給他的見麵時間,就連這10分鍾,那位秘書還好象要讓人家感恩戴德似他說什麼,一般會麵都是5分鍾,因為是警方的人,所以才破例安排了10分鍾。
巡邏車從曼哈頓北部沿第5街南下,奔馳在沿中央公園而建的超級公寓街上。這裏是世界上富豪們聚集的地方。
這裏聳立著一排排超豪華的公寓,窮奢極欲,大概已經達到了世界上最高想象力的頂峰,而近在咫尺的哈萊姆卻仿佛是戰亂地區一樣。這一對比鮮明的說明了紐約的多麵性。
萊昂內爾·亞當斯住在一幢30層公寓大樓的最高層。那幢大樓位於中央公園東惻,麵對著86街。那裏雖然地處紐約市的中心地區,但由於中央公園綠樹成蔭,因此空氣很清爽。
“這裏就連空氣都和哈萊姆他媽的不一樣!”
肯又忍不住地嘟喃起來。他自己出生在貧民窟,作為下級警察長期過著受人壓迫而翻不了身的生活,因此他對富豪們怎麼也無法抱有親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