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的書《我們台灣這些年》出版了……
這些文字,前前後後也改了近十次,每次都增刪了一些內容,終於成為各位讀者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當然,就在付梓之後免不了還會發現一些可以增加的內容,難免會有“哎呀!還可以再告訴大家某些事”這樣的遺憾。隻能說,對於這本書,我仍然覺得不夠完美,似乎還有可以再改善的地方,再改動的欲望可以說是沒有停止過,但這樣下去是沒完沒了的,因此隻希望如果大家夠捧場,我還有機會寫下一個 30年時,再來跟個老頭一樣囉嗦個沒完。
所謂“三十而立”,不過看來我是還沒立起來就又趴了下去。在過了意氣風發的年紀後,不得不承認我跟芸芸眾生一樣,一點兒都不特別,我隻能把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當做人生豐富的借口。寫這一係列文章,算是為人生的這 30年做個紀念吧!就如同我一開始所說的,希望這些文字,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台灣及台灣人的想法,至少代表了我這一代的人,或者代表了某些群體。期待在兩岸劇烈改變中長大的這一代,慢慢成為社會中堅的年輕人都能學習尊重並理解對方,化異求同。這本書若是能有這些小小的助力,我就足感欣慰。
我們台灣這些年 | 291 後記兩岸的“70 後”,都成長在一個變幻莫測、無比神奇的時代。在我們成長的這30 年裏,曆史的洪流一次又一次地摧擊著兩岸:1975 年,蔣介石逝世;1976 年,毛澤東逝世;1978 年,蔣經國力排眾議提出“台灣十大建設”,直接推動了台灣經濟騰飛;同一年,鄧小平開啟了令世界震驚的“改革開放”,改變了內地幾代人的生活走向;1979 年中美建交, 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兩岸關係進入新時代……回想自己的30 年成長曆程,跟大多數人一樣,我常常覺得在這“偉大的時代”裏自己似乎太過平淡。然而仔細回想,我個人的命運早已如一葉小舟,順著時代的大潮在順勢往前激流。人在船上,常常覺得自己沒動;時代感召著我們的生活, 我們卻常常渾然不覺。這也是我動筆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而更重要的原因卻在於,我這些年工作、生活在內地,深深感到,兩岸的交流大多限於政治層麵,兩岸民眾之間其實是相當陌生的,彼此都不太清楚對方這些年究竟有著怎樣的生活。我近幾年頻繁來往於兩岸之間, 或旅遊或工作,每次在內地,總會有朋友問我各種各樣關於台灣的事情, 有些問題有時會讓我感到不適,而我的回答又往往令對方不滿意。本來, 我們應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曆史因素讓我們漸行漸遠而產生許多誤解與矛盾,這實在是曆史的悲劇。於是,我決定動筆撰寫自己在台灣30 年的成長經曆,以及這30 年間台灣社會的變遷。讓兩岸普通民眾之間多一些了解,正是我寫作的初衷。我完全沒想到,我的文章發到網絡上之後,竟引發兩岸讀者熱烈反響,成為“天涯雜談”最熱門的文章之一。這足以說明,兩岸普通民眾層麵的交流,已經刻不容緩。兩岸最近一年來的種種舉措,可以說是順應了時代的需求、民眾的渴望,真是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