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南陽七子(1 / 2)

曹操有東郡老鄉許褚等人跟隨,有穎川世族支持像荀彧叔侄、郭嘉等人,有夏侯家和曹家的人幫扶,代表人物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人。

劉備有什麼?將隻有關張二人,謀臣文士更是隻有簡雍、孫乾幾人,他必須做出一副禮賢下士加求賢若渴的模樣,才能打動那些初入社會的有誌青年來投靠。

又如涼州馬騰、韓遂,漢中張魯等人,這些人是最不受士人待見的,在士人眼中,他們就是“小董卓”,誰會去投靠?他們就是禮賢下士也沒用。

諸葛亮、賈詡、徐庶三人的投靠,讓曹昂底氣大增,有此三人相助,自己在文臣、謀士這一方麵將沒有短板。

曹昂決定趁熱打鐵把其餘幾人也收攏麾下,第二天曹昂就帶著三人回宛城了,並把王璨任命為魯陽縣令,當然了隻是代理縣令,而且也隻是提議,因為曹昂的舉薦書還沒到許昌,曹操也還沒同意,但王璨已經有了縣令的行政權利了。

曹昂此時也終於想起來王璨是誰了,一直覺得這家夥的名字耳熟呢,此時他才反應過來,王璨就是後來的“建安七子”之一啊。

曆史上的王璨也是很屌的,雖然沒有荀彧、郭嘉等人厲害,但也屬於曹魏的中流砥柱了。

王粲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人,雖然都姓王,可他卻不是太原王氏的人,而是出身寒門,東漢末年文學家、官員,“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自少即有才名,為學者蔡邕所賞識。司徒想征辟他為黃門侍郎,王粲因為長安局勢混亂,沒有赴任,選擇南下依附荊州牧劉表,但未受到劉表重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劉表病死,王粲力勸劉表之子劉琮舉州投降,因此深得曹氏父子信賴,接連任丞相掾、軍謀祭酒,賜爵關內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國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隨曹操南征孫權,於北還途中病逝,終年四十一歲。

就這種人物別說是一個縣令了,就是給個郡守都不為過,可惜曹昂如今的地盤都不到一個郡呢,自己也隻是個太守而已,封不了那麼多人,而且此時的王璨還屬於初出茅廬的階段,曹昂覺得還是讓他在魯陽先積累些施政經驗再說。

回到宛城後,曹昂召見了龐元五人,在曹昂的真誠邀請下,幾人沒有什麼抵觸心理,順理成章的效忠於他。

果然和自己猜想的差不多,這幾人也是大有來頭,在曆史上也是鼎鼎有名的人物了。

孟威原名孟建字公威,汝南寒士出身。孟建很早就來到荊州,與諸葛亮、石廣元、徐庶等人一起遊學。孟建打算返回家鄉,諸葛亮勸他多遊曆,但他還是回到了北方,並在曹魏擔任過涼州刺史和征東將軍。

崔平原名崔鈞,字州平,博陵安平人,這屬於真正的世家大族了,博陵崔氏,那可是東漢頂尖豪門呐!崔鈞是太尉崔烈的兒子,議郎崔均的弟弟。

崔州平出身於世家大族,董卓死後,李郭之亂時,他哥哥被郭汜殺死,崔州平逃到荊州,之後他與諸葛亮、徐庶等人相交,並非常認可諸葛亮的才華。然而,在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後,崔鈞本人下落不明。

石廣原名石韜,字廣元,潁川寒士。他沒有跟隨劉備,而是成為曹操的手下,在曹操的大軍南下荊州後,石韜投奔了曹操,並在曹丕建立魏國後曆任郡守、典農校尉。諸葛亮北伐時曾歎息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向達原名向朗字巨達,襄陽郡宜城縣人,也是寒士,三國時期蜀漢官員、藏書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