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小說的初衷並不隻是為了博人一笑,還希望在小說裏能讓別人學到點東西,比如換一種方式講曆史,會不會讓人更容易吸收?
再看這本書以前,我覺得大部分人得對漢末的情形、曹氏的重要人物、曹氏與夏侯氏的關係、東漢末年的州郡製度、漢末的物價、何為五銖錢、大漢的官職爵位俸祿、大漢的軍製都有詳細的了解才行。
比如曹操在位期間都幹過些什麼事?曹氏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夏侯氏和曹氏是什麼關係?曹操是否出自夏侯氏?如果是,那曹操為何會把小姨子和女兒都嫁給夏侯氏的人?如果不是,那曹操為何對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那麼重用和信任?
什麼是官?什麼是職?什麼是爵?什麼是俸祿?大家最常聽到的名詞:徐州牧、廣陵太守、長沙太守、太傅、太尉、丞相、冠軍侯、河間王、等等,這些名詞裏,哪些是官、職、爵?能分清嗎?
還有大漢的軍職:大家常聽到的大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鎮東將軍、平西將軍、征北將軍、破虜將軍、軍師將軍、中郎將、校尉、軍司馬、屯長等等,這都是些什麼官?到底有多大?
還有東漢為何會滅亡?導致東漢滅亡的具體原因有哪些?都說五銖錢,那五銖錢到底是什麼?為何後邊的朝代不用了?
現在咱們先來看一個主要人物——曹操曹孟德!
很多人都知道曹操曹孟德,那如果問他曹操具體幹過什麼?估計大部分人都答不上來吧?
要說曹操也真是人才,不得不說他在軍事、謀略、政治上都有很大建樹,更是被人評價為一代軍事家、政治家,他的文采也很不錯,《觀滄海》聽過吧?那就是他寫的。
可這人雖然打仗能力很強,同樣的打敗仗的能力也不差,諸君可還記得張鬆對曹操說的一段話?
“丞相驅兵到處,戰必勝,攻必取,鬆亦素知。昔日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此皆無敵於天下也!”
這段話什麼意思?
昔日濮陽攻呂布之時:曹操和袁術征戰,兗州世族趁曹操不在,張邈、陳宮等人迎呂布進兗州,兗州在呂布的大軍攻擊和世族的幫助下,各地紛紛淪陷,隻有三座縣城還在曹操手中。
幸虧夏侯惇、荀彧、程昱等人據城死守,曹操才沒有無家可歸,後來曹操回軍打敗了呂布,又重新奪回了兗州。
宛城戰張繡之日:建安二年曹操征宛城張繡所部,張繡不戰而降,曹操大喜,隨即帶兵進城受降,後見張繡嬸娘鄒氏長的貌美如花,老毛病又犯了,不顧眾將勸阻,執意睡了張繡嬸娘。
張繡大怒,叔父張濟一直待他視如己出,如今叔父遺孀受此侮辱,不亞於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啊,隨後在謀士賈詡的勸說下,憤而反叛,召集部下士兵攻擊曹操。
曹操疏於防範,大將典韋的兵器又被胡車兒偷走,一時間被張繡大軍打的大敗,曹昂為救父親,把自己戰馬讓給了曹操,典韋赤裸上身一人守著城門為曹操殿後,怒殺上百人後力竭而死。
典韋的勇武讓張繡麾下士兵膽寒,典韋死後眾士兵還是不敢上前,此戰曹操損失了大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俗稱“一炮害三賢”。
赤壁遇周郎:曹操得到荊州後,欲討伐江東,可麾下士兵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戰,曹操不聽眾人勸告,執行南征江東。
曹操為了讓士兵在水上能如同陸地上一樣行動自如,讓人把大船用鐵鏈連在一起,這種做法叫做“鐵索連舟”。
周瑜讓東吳老將黃蓋詐降曹操,為了怕曹操不信,還使出了一招苦肉計,也就是有名的諺語: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聽聞黃蓋來投,曹操大喜過望,還是不聽帳下謀士勸說,執意要接受黃蓋的投降,黃蓋帶領小船,船上備滿引火之物,到得曹軍戰船前,點燃船隻,船隻順風而行,一頭紮入曹軍船隊中,曹軍船隊又逢逆風而行,想撤撤不走,想逃又不會水,最後大多都被燒死淹死。
此戰周瑜一把火把曹操的八十萬大軍(沒這麼多)燒了個幹淨,此後曹操終其一生也沒進入江東地界。
華容逢關羽:赤壁之戰後,曹操帶領殘兵敗將撤往北方,回許昌最近的路程就是走華容道,諸葛亮派關羽守在這裏捉拿曹操。
按說關羽來守華容道,那不就是來放水的?誰都知道曹操對關羽的恩德和喜愛,關羽怎麼會殺曹操呢?那諸葛亮和劉備為何要這樣做?
答案是曹操現在不能死,曹操一死,諸子為爭奪丞相之位,必然自相殘殺,北方說不定又一次陷入分裂,可東吳還有一州之地在手。
到時候會不會出現孫權北伐徐州,西征荊州,然後順便把隻有公安一地的劉備給滅了?所以諸葛亮和劉備斷然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這才有了關羽在華容道為了還人情,放了曹操一馬。
據野史記載:關羽水淹七軍之後攻打樊城,被龐德的毒箭所傷,眼看毒氣就要進入心肺,眾將尋來神醫華佗為關羽刮骨療傷。
隻見那華佗掏出一把小刀在火上反複燒著,關羽奇怪的問道。
“神醫這是做甚?”
華佗冷笑一聲:“關羽!可還記得吾兒華雄否?”
關羽心頭一跳,被自己斬了的西涼名將華雄?看看帳內就自己和華佗兩人,再看了看使不上勁的胳膊,關羽急中生智,丹鳳眼一睜,怒瞪著華佗道。
“你兒華雄乃溫酒所斬,關吾何事?”
眼看華佗不信,關羽繼續解釋道:“你可是不信?你應該聽過關羽溫酒斬華雄吧?這都是謠傳,其實當時我與那華雄交戰不分勝負,溫酒趁華雄不備,一刀殺了華雄,此事千真萬確,你且莫聽信謠言啊!”
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這是一件事,曹操預奪關中,想借道馬超的地界行軍,馬超覺得這是曹操的假途滅虢之計,隨後直接發兵攻打曹操,曹軍在潼關被打的打敗,大家還記得那些名場麵吧?
“穿紅袍的是曹操。”
眼看身後追兵越來越近,曹操大驚失色,趕緊把自己的紅色披風扔了,又聽到馬超喊道。
“長胡須的是曹操。”
曹操看了一眼自己保留了幾十年的胡子,保命要緊,隻好忍痛割了。
“有腦袋的是曹操。”
曹操提劍就計劃自刎,突然一想不對啊,艸(一種植物),差點上了馬兒的當了。
曹操逃到渭水河畔,看著身後追兵越來越近,歎息一聲:吾命休矣!
正在這時河麵出現一艘小船,隻見一虎背熊腰的大漢雙手持擼快速劃來。
“主公莫怕,許褚來也!”
許褚救下曹操,讓曹操躲進船艙中,馬超沒有船隻,隻好讓士兵們放箭,許褚拿出盾牌護住兩人,曹操才逃出生天。
ps:諸君在讀此書以前,首先要對曹操的人生事跡有直觀的認知,這才能看得懂後邊的劇情,下邊來簡介下曹操的生平事跡,不喜歡的可以跳過。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三國誌》稱其為西漢相國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曆侍四代皇帝,頗有名望,漢桓帝時,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爵位,在漢靈帝時官至三公之首的太尉。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注釋過《孫子兵法》。這些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時稱雒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同年,曹操因得罪大宦官賽碩,將其明升暗降,外調為頓丘(今河南清豐)縣令。
光和元年(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濦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閑居。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宦官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采納。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左中郎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曹操聯合皇甫嵩、朱儁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不久後,曹操調任濟南國(今山東濟南)國相
中平五年(188年)八月,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而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何太後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想趁靈帝駕崩、宦官失勢之機誅滅十常侍,但沒有取得何太後的支持。於是何進采納袁紹的建議,不聽陳琳的勸諫,便征召停留在河東郡的邊將董卓率其部眾進京,以便於脅迫何太後同意誅殺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