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如何預防登革熱?(1 / 2)

登革熱是通過帶有登革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的。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兩小時(約為下午5~6時),及早上8~9時。

登革熱症狀

頭痛,發熱,全身癢,麵、頸、胸部潮紅。

典型的登革熱症狀比較容易表現在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具體表現為:

1、劇烈頭痛、後眼窩痛、骨頭關節或肌肉痛。

2、發燒3~4天後身上出現紅疹。

3、發病期間全身發癢。

有以上三項的其中一項症狀,就算是疑似登革熱病例,須在24小時內到醫院檢查。

衛生部要求各醫療機構要加大對具有發熱、頭痛、肌肉痛、皮疹和麵、頸、胸部潮紅等症狀病人的篩查和診斷。

登革熱預防

預防“登革熱”的傳播和流行其實並不複雜。一方麵,個人要做好防蚊準備。如果到疫區去,要注意穿長褲長袖衣,還要在暴露的皮膚上塗抹防蚊藥;在居住的房間內要準備滅蚊藥,必要時可點蚊香,用蚊帳,避免蚊蟲叮咬。另一方麵,要從環境上采取嚴格的措施控製疫區蚊子傳播疾病,對從疫區來的人和交通工具要進行全麵的滅蚊處理。不久前,首都國際機場就對從泰國飛來的飛機進行了蚊蟲殺滅處理,清理了機艙環境,有效防止了“登革熱”的入境。

白紋伊蚊

白紋伊蚊因身體和腿部有白斑而俗稱“花蚊子”,由於其對人的叮咬和攻擊力是目前所有蚊種中最強的,且往往白天攻擊人,故又有“亞洲虎蚊”之稱。

白紋伊蚊是登革熱的媒介蚊種,主要孳生在輪胎、井口積水、盆栽植物積水、花盆積水和樹洞等中。

北京市的蚊蟲主要是淡色庫蚊(約占90%),白紋伊蚊約占5%,白紋伊蚊是伊蚊的一種。北京市的蚊蟲一般從5月上旬開始出現,7月上旬蚊密度開始逐漸上升,至8月中旬達最高峰,以後逐漸下降,10月下旬逐漸消失。

登革熱如何預防及診斷?

登革熱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依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

登革熱的預防

應做好疫情監測,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控製擴散。患者發病最初5天應防止其受蚊類叮咬,以免傳播。典型患者隻占傳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單純隔離患者不足以製止流行。

預防措施的重點在於防蚊和滅蚊。應動員群眾實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樹洞。對飲用水缸要加蓋防蚊,勤換水,並在缸內放養食蚊魚。室內成蚊可用敵敵畏噴灑消滅,室外成蚊可用50%馬拉硫磷、殺螟鬆等作超低容量噴霧,或在重點區域進行廣泛的藥物噴灑。需要提醒的是,由於使用藥物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和汙染性,也可以考慮使用物理性的防蚊工具,如防蚊紗窗,防蚊紗門,防蚊紗網等,效果也很不錯。

在冬天的時候不要因為冷而把熱氣開得太足,因為這時候室外很冷,蚊子也一樣取暖,就往室內鑽,然後繁殖。

登革熱的預防接種目前還處於研究階段,不能用於疫區。

登革熱的診斷:

1、發生大量高熱病例

流行病學資料 在登革熱流行季節中,凡是疫區或有外地傳入可能的港口和旅遊地區,發生大量高熱病例時,應想到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