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座,這是已經確定的新一師編製最終版方案,請您查閱。”
獨一旅參謀長刑疆拿著一疊方案書輕輕的放在了江興華的桌上。
這麼快就出來了?
江興華有些意外,隨即頷首道:“行,放在這裏,我等會看。”
“是!”
說罷,刑疆就退了出去。
處理完了政府口這邊的一些重要事務之後,江興華就拿起這份方案書看了起來。
相較於現有的編製來說,這份新的編製對現有部隊從上到下都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調整。
就從步兵班來說,依舊還是12人。
不過步兵班的數量則是從原先的4個調整成了現在的3個。
而且班長將不再帶領一個小隊進行衝鋒,而是和兩名偵察兵組成一個小隊,主要責任就是負責執行排長的命令以及控製各小隊。
這也不至於發生班長衝在前麵最先犧牲,從而導致步兵班群龍無首。
武器裝備依舊還是按照之前的配置。
其實在班用機槍方麵,江興華和刑疆組成的編製小組也有著不同的意見。
在江興華看來捷克輕機槍確實不錯,它的優點就是重量輕,能夠跟上士兵的衝鋒的步伐。
但是在火力方麵和MG42機槍相比差距還是相當明顯的。
如果把MG42通用機槍部署到班級的話,那這個火力密度將會成為所有敵人的噩夢。
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機動性的不足。
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武器,就看怎麼用可以減少武器的缺陷。
可刑疆這邊也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MG42機槍的射速極快,也意味著彈藥量的消耗量也大。
且不說現在北熱省糟糕的交通情況從而導致的後勤壓力大問題。
就說現在庫存的彈藥,如果把班組的捷克機槍換成MG42通用機槍的話,恐怕就堅持不了太長的時間。
畢竟他們現在並沒有子彈的來源,靠的還是係統獎勵時的庫存。
打一發就少一發,所以在班組火力上節省一下。
如果以後解決了後勤壓力以及彈藥來源的問題,那麼再在班組當中配備就完全沒有問題了。
所以目前在班組使用捷克輕機槍也是一個妥協。
減少了一個班的士兵,可是全連的士兵卻並沒有減少。
因為武器排有所加強。
武器排分為一個迫擊炮班和兩個機槍班,配備3門50毫米輕型迫擊炮,機槍班則是配備MG42通用機槍2挺以及一門大口徑的機炮。
至於12.7毫米口徑的重機槍?不好意思,在三德子看來,槍哪有炮好使。
所以他們幹脆就沒有裝備大口徑重機槍。
這門大口徑機炮正是MG151\/20型航空機炮,這玩意是用在BF-109戰鬥機上的大家夥。
雖然說這玩意重量有點大了,足有38公斤,但這個武器排可是有著桶車,直接用車裝著就能到處跑。
而且這挺機炮使用的還是喪心病狂的薄殼彈,毀傷能力極強。
所以編組小組就把這門機炮放在了武器排當中,加強連級部隊的火力。
這樣編製下來的話,全連共計193人。
步兵營的話和之前的編製差不多,下轄三個步兵連、一個火力支援連以及一個營部連。
其中火力支援連裝備6門82毫米口徑的迫擊炮、9挺MG42通用機槍、2門MG151型機炮以及8支巴卡祖火箭筒。
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營、一個火力支援連,裝備4門75毫米步兵炮以及4門120毫米口徑重型迫擊炮。
至於SIG-150毫米口徑重型步兵炮則是被徹底剔除出了團屬火力序列。
因為這玩意實在是太重了一些。
120毫米的迫擊炮雖然威力小一些,但作為團屬火力來說已經完全足夠了,重量和機動性都遠勝150步兵炮。
所以江興華準備把這批步兵炮給處理掉。
除了這個火力支援連之外,還下轄一個反坦克連,裝備12門75毫米口徑的反坦克炮以及5挺MG42通用機槍。
然後便是重頭戲的炮兵部隊了。
師指揮部為了方便指揮炮兵部隊,直接成立了一個師炮兵指揮部,由副師長擔任該指揮部主官。
師屬炮兵下轄一個加農炮團、一個榴彈炮團、一個火箭炮營、一個反坦克營、一個高射炮營。
這就是師屬炮兵部隊的所下轄的炮兵部隊了。
36門76毫米加農炮、36門122毫米榴彈炮、12門152毫米口徑重型榴彈炮、24門喀秋莎火箭炮、12門37\/76毫米口徑的高射炮以及18門75毫米反坦克炮。
而原先的獨立炮兵營(122)則是被裁掉了,補充到了炮兵部隊當中,火炮則是作為備用。
然後便是師直屬部隊了,工兵營、醫療營、通信連、偵察營、後勤保障營等。
全師編製下來人員15000人左右,各型車輛1200多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