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卷 第二百一十七章 :張朋良征兵(2 / 2)

裏正也低著頭,站在一邊,不說話,好像犯了什麼錯似的。

他再問:“將軍,這是何故?”

張朋良從椅子上站起來,並不回答智圓和尚,而是對台階下跪著的,五花大綁,短頭短發的村民大聲道:

“自大清入關後,就頒發了‘剃發令’,無論官民,都要削發垂辮,不從者斬。‘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難道你們就不知道?”那台階下一片哭聲,都道冤枉。

張朋良不理他們,繼續道:“自江南推行剃發令之後,通告全國軍民剃發。下令各地限公文到達的十日內完成剃發,違令者死。就是地方官員,如果上奏反對,則‘殺無赦’。”

“對於強行剃發,稍有抵抗,就當場殺掉,把頭懸掛在竿上示眾,所以後來的剃發挑子後麵都豎著一根竿子,以此警示。想不到你們如此大膽!”

又繼續道:“大清律法道,遵依剃發令者,為我國之民,遲疑之人,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辯,決不輕貸。就是地方文武各官,鄉野之人,不隨本朝製度者,殺無赦。”

張朋良道:“大清律法如此,你們竟然頑抗剪辮,當是如何處理?”

智圓和尚見一些村民已嚇得跪不穩當,爬到地上去,而廟宇門前,一片號哭之聲,於是道:“這不就是紙人泥人作怪,夜晚乘他們睡熟時,剪去頭發的嗎?將軍不可為難他們啊!”張朋良道:“我身大清將官,隻是依律辦事,怎管是誰剪了他們辮子的?一個字,殺無赦!”

智圓和尚也跪下道:“事出有因,將軍今天晚上不是要捉拿那些紙人泥人嗎?找到罪魁禍首,望饒恕他們無罪!”張朋良這才低聲對智圓和尚道:“紙人泥人,當是捉拿。可是這剪頭發之事,已成事實,除非他們願意每個人出一兩銀子贖罪,並願意充軍,以此消罪!”

智圓和尚道:“將軍既要他們充軍,發了命令,大軍在此,有誰敢不從之?卻弄個剪辮子之名,把他們嚇死,不是個話兒!”

於是,智圓和尚站起來,麵對台階下的人道:“如今妖人作怪,禍及全村,剪辮已成事實,容不得巧辭爭辯。”

他道:“如今白蓮造反,人心惶惶,國家正是用人之際。將軍說了,隻要你們今天晚上合力捉拿紙人泥人,願意每個人出一兩銀子贖罪,願意當兵吃皇糧,這剪辮之事,不再追究。”

台階下的村民鬆了口氣,迫不得已道:“我們願意每個人出一兩銀子贖罪,也願意充軍,為剿滅白蓮而貢獻生命!”於是,有文書官取了戶簿,一一登記姓名,並讓村民在戶簿上畫押,當場就叫他們換成鄉勇兵服,列到旗兵隊中。

張朋良又要求村子裏的男人,每個人都要充軍,如果不願意的,要拿出十兩銀子抵兵役。那些窮苦人家,哪裏有那麼多銀子?思前想後,就覺得當個鄉勇,也不至於死,因為旗兵鄉勇與白蓮打仗,大多數未戰先逃,因此多數願意充軍。

就此一村,張朋良不僅撈了白銀一堆,還招了不下八百鄉勇,真是一舉兩得,笑著等待晚上的紙人之戰。

到了晚上,人們假裝睡熟,果然就有紙人泥人出來,在村子裏、寺廟中遊蕩,那從窗口進去的,倒可以到屋子裏,去尋找睡熟了的人,好剪她們的頭發,好拔他們的毛。雞籠旁邊的人聽見響動,一盆水潑過去,結果那紙人就落下來,那泥人見水就散,撿起來看,不過是一張紙,一坨泥罷了。

推門進去的,從門縫裏鑽進去的,不是被門上的水盆灌下來,就是自己跌倒到水盆裏,變成軟塌塌的一張紙,一坨淹散了的泥土;摸到床頭去的,毫無例外被躲藏的人,一盆水潑來,再不能動彈。

這事鬧到天亮,捉拿到的紙人和泥人,數量在千百個,村民為之沸騰,都道張朋良大恩恩大德,以正壓邪,他日必然高官得做,身居廟堂。到了中午時分,各處征兵主管來報,所征的人馬人數,居然多達上萬,隻是人數太多,兵器不夠用,兵服不夠穿。

張朋良道:“兵服有限,限令從軍者一日之內自製兵服,靴帽,火銃和刀槍,用以從軍隨行,然後朝義馬進發!”因征兵一事,各處搜羅到的白銀,加起來在十萬之餘,張朋良笑得合不攏嘴,真的是滿載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