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 滄桑成文章(1 / 2)

季棟梁

王學江是一位很感性的作家,世間之物景,過其耳目,便有了創作的衝動,又因其勤奮與執著,這些年收獲便頗豐。古人曾說過:“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王學江因其豁達坦蕩的胸襟,加之他閱曆廣博,人情世故曆之者多,那文氣就養得極足。當他整理成集子《石頭的生命》時,竟然有三十多萬字,讓我很是震驚了。不能不想起天道酬勤、厚德載物的話來。文章天下事,文章確實需要那種氣,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或許就是他的創作由量而質不斷提升的原因。

王學江的散文我很早就熟悉,也曾編發過一些,因為版麵有限,一些未能發表的,一直在我的郵箱裏存放著。閑暇之時,我會打開來讀上一兩篇。事實上,一篇好的作品,不在乎發表與否。

王學江的文筆純樸,沒有過多的渲染與雕飾,沒有太多的鋪陳與巧設,極少構建隱喻空間,而是注重對生活本真的再現,行文簡樸率真,娓娓敘來,行雲流水一般舒暢通達,超越了那些所謂“意象重疊、寓意深刻”的大散文,打動了讀者。他的散文多以身邊常事小情為創作題材,能將這類事寫成文章並出新意,是需要本事的。但王學江因為觀察真切與感受真實,加之那些源自於生活本身的真實而豐饒的細節,使其作品真情,厚實,又因為很好的構架與語感,敘述時就顯得意趣橫生。比如《鄉村手電筒》,其中有這樣一段:“那年冬天,我們家的那幾隻母雞真是爭氣極了,每天一個雞蛋,每天一個雞蛋,那隻看樣子很不起眼的蘆花母雞甚至一天下過兩隻蛋。於是我便私下把裝穀子的麻袋用小指捅了個小眼,那穀子便獲釋的囚犯般歡天喜地從麻袋裏跳將出來,然後被我毫不留情地送給雞們,雞們也好像報答我似的,蛋下得更歡實了。好幾次母親要給我炒幾個或者煮幾個,說是給我補補,都被我攔住了,我說我要用它們買手電筒。”在鄉下,任何一個孩子的願望,都是靠著自己的努力與謀略來實現的。文字一點不事雕琢,更沒有刻意去粉飾,然而,一個天真的孩子的願望便躍然紙上了。

在王學江的作品中,沒有什麼大主題,要真正尋出一個大主題來,那就是故鄉。一個作家的童年記憶,永遠是他的出發地。然而,在這本集子裏,窮家寒舍的童年,在王學江的筆下不是對苦難的仇恨與控訴,而是充滿了溫馨與留戀,童年、故鄉帶給他的幸與不幸,都已成為他的精神財富。在講述童年的故鄉時,他是永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這正是王學江的故鄉散文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像《母親的名字》、《打給母親的電話》、《母親的脊梁》、《父親的手機》、《減肥》、《家園》、《鄉村手電筒》等等,這些與生俱來植入骨頭裏的生命體驗,在他筆下,都被賦予了感恩的主題,對故鄉、親人、友人的感恩心情。“母親很少哭,也很少笑。那時在生產隊,每天太陽還在熱被窩裏,隊長刺耳的哨聲就嚎叫了起來,可它還是落在了母親的後麵,母親已經在昏黃如豆的煤油燈下納了半截鞋底了……”(《母親的脊梁》)能夠看得出,許多作品首先是感動了他自己之後,他才下筆。而對於從小熟悉的故鄉風物場景的描寫,王學江更是有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如《走進春天的田野》、《春雨》、《柳笛聲聲》、《雁行》、《故鄉的風景》、《老樹》、《放蜂人》、《鄉村的夜晚》、《又見榆錢》、《半棵醃白菜》等等,因景生情,因物成意,小溪、牽牛花、雁行、小橋、風箏等物景,都融進了人生的回憶與感悟在裏麵。溫故而知新,滄桑成文章,這些在別人看來司空見慣的景物被賦予了生命的內涵,從中品悟出的象外之境、言外之意就顯得極為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