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食品生產經營人員食品安全培訓推薦教材編委會組編.食品安全就在您的手中[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曾佑新,劉海燕.食品物流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3]夏延斌,錢和.食品加工中的安全控製[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4]何計國,甄潤英.食品衛生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5]食品衛生學編寫組.食品衛生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6]鍾耀廣.食品安全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7]曹小紅.食品安全與衛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8]高永清,吳小南,蔡美琴.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9]蔡美琴.食品安全與衛生監督管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10]蔡同一.食品衛生監督管理與執法全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11]陳炳卿,劉誌誠,王茂起.現代食品衛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12]鄧晶,楊仕貴,崔威武等.浙江省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誌,2006,27(12):1099.
[13]鄧平建.轉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營養質量評價及驗證[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14]郭俊生.現代營養與食品安全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
[15]郝利平,夏延斌,陳永泉等.食品添加劑[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
[16]胡勇軍,歐柏青.毒蕈中毒4例報道[J].醫學臨床研究,2007,24(3):523~524.
[17]黃靖芬,李來好,陳勝軍等.煙熏食品中苯並(a)芘的產生機理及防止方法[J].現代食品科技,2007,23(7):67~70.
[18]江燕.煙熏肉製品中的多環芳烴[J].肉類工業,2007,(12):44~45.
[19]李勇.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
[20]劉清術,劉前剛,陳海榮等.生物農藥的研究動態、趨勢及前景展望[J].農藥研究與應用,2007,11(1):17~23.
[21]劉慶堂,職愛民,鄧瑞廣等.磺胺類藥物在飼料和畜產品中的殘留、危害與檢測[J].飼料工業,2007,28(17):33~35.
[22]劉樹興,李宏梁,黃峻榕.食品添加劑[M].北京:中國石油化工出版社,2001.
[23]劉秀梅,陳豔,樊永祥等.2003年中國食源性疾病暴發的監測資料分析[J].衛生研究,2006,35(2):201~204.
[24]史賢明.食品安全與衛生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5]孫長顥.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6]王穎,李潔,陳敏等.李斯特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現況及其對策[J].上海預防醫學雜誌,2000,30(4):193~194.
[27]吳坤.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28]吳娟,王明林,李豔霞等.我國食品中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現狀分析[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6,(2):54~57.
[29]吳永寧.現代食品安全科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30]張有林.食品科學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1]David McSwnae.吳永寧譯.食品安全與衛生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32]丁曉雯,柳春紅.食品安全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1.
[33]張曉鶯,殷文政.食品安全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4]魏益民.食品安全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5]李蓉.食品安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36]縱偉.食品衛生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