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瓦當?瓦當的種類有哪些?
瓦當,俗稱瓦頭,是筒瓦下垂的部分。它在建築物上起著不使筒瓦脫落的作用,因此稱為“瓦當”。瓦當又起著美化建築的作用,楊力民在《中國瓦當藝術》中說:“瓦當主要起著庇護屋簷,防風雨侵蝕,延長建築物壽命的作用,除有實用價值外,它以整齊劃一的圖文橫列在建築物的上部,極富裝飾效果,使建築物更加絢麗、輝煌。”正是由於瓦當既實用又美觀,所以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國古代建築材料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瓦當和瓦,都出土於原西周中晚期的宮殿建築群遺址,而在此之前,中國的房屋建築尚未使用瓦和瓦當。據考古資料,殷商時期宮室宗廟一類大型建築尚為“茅茨”“土階”,尚未見有用瓦痕跡,更不會有瓦當了。瓦及瓦當的發明,是在製陶工藝高度發達的基礎上,為適應較為成熟的土木結構建築的需要而產生的。因此,西周瓦當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技術的發展,堪稱古代中國諸多發明創造中的重要成就。瓦當的使用不僅可以起到加固建築構件、保護屋簷椽頭免受風雨侵蝕、延長建築物使用壽命的作用,它更以其圖案、文字的優美生動,起到裝飾和美化建築物的藝術效果,而其自身所蘊含的社會意識形態方麵的內容又在不自覺中成為統治者宣揚其治國之道的宣傳品。在規模宏偉的大型建築物上,配以造型精巧的瓦當,構成了極富中華民族特色的建築模式。正因為如此,瓦當藝術自西周至明清,綿延不絕,在形製、花紋、文字等各方麵都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發展序列,並一度影響過朝鮮、日本的古代建築藝術。
在質料上,古代瓦當一般為泥質灰陶,大約在唐以後出現施釉的琉璃瓦當,顏色有青、綠、藍、黃等多種,用於等級較高的建築物。此外,在一些陵墓和摩崖石窟中也曾使用過石雕瓦當,其形製、紋飾皆仿陶瓦。宋元明清時期,個別建築上甚至有使用鑄鐵、銅及鎦金瓦當的情況,但泥質灰陶始終是瓦當的主要材質。
在形製上,古代瓦當主要有半圓和圓形兩種。此外還有大半圓形和彎月形的瓦當。最初的西周瓦當皆為半圓形,春秋戰國時期仍以半圓形為主,但已出現圓瓦當。至秦漢時,圓瓦當成為主流,半圓瓦當逐漸被淘汰,但仍有一些,至東漢時終於絕跡。這樣,圓形瓦當的形製就固定下來,從魏晉隋唐一直到明清,都沿用圓形瓦當。大半圓形的瓦當,僅見於秦代。彎月形瓦當,也僅在陝西西安漢長安城南郊禮製建築遺址範圍內發現。
按瓦當當麵的裝飾來區分,則可以分為素麵瓦當、圖案瓦當和文字瓦當三種,其中素麵瓦當出現於西周中晚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地的瓦當中仍有大量使用,茲不贅述。圖案瓦當則是運用線與麵的有機結合,以寫實或誇張的手法摹寫的自然景物、社會生活或幾何紋樣。文字瓦當是以文字作為當麵裝飾的主體,瓦文字體以篆書為主,兼有隸書,文字內容多樣,這類瓦當在西漢極為流行,東漢以後逐漸衰落,魏晉隋唐以至明清,文字瓦當已很罕見。
中國古代瓦當,是繪畫、書法與雕刻工藝相結合的藝術,既是中國古代建築裝飾藝術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工藝美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堪稱古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匠師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